4月10日,瑞士銀行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接受騰訊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的金融改革,正在為財富管理行業創造巨大的空間,其中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財富管理行業帶來了積極的改革,他認為,現階段提供標準化產品的互聯網金融僅處于初級階段,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將是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金融改革難關待解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和2014年兩會之后,金融改革的議題變得非常熱烈。李一指出,一方面是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到了,必須要再進一步完善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候。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正常的經濟社會現象,它也要完善自己內部的體系,來滿足社會進一步的需求。另外,新的社會因素,包括互聯網等因素,也催生了它改革的動力。所以整體來講,目前金融改革的勢頭迅猛,但改革的困難較多,不過改革的前景激動人心。
金融跟其他事物一樣,都有它內在的規律,有跟它相匹配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基礎。李一認為,金融在中國的改革過程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目前整個中國的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板塊,中國高層講話里面提到,要破除眾多改革當中的阻力,這體現出改革一定會觸及到很多利益集團,包括習慣的力量,很多事物是按照過去的規律延續下來的,這些改革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也在深入改革,包括行政管理方面,中央要拿出新的政策和方法進行改革。行政管理里面很多方法跟金融改革是同步的,因為金融監管改革也是改革的一部分。
“國企改革也是一個大的難關,國企的領軍人需要對金融有正確的認識,金融不僅僅是簡單地融資,這只是金融當中的一個功能,金融有很多功能,包括盤活資產、合理分配資源、降低交易成本,使企業、社會的財富增值,令投資者受益。
金融里的風險意識,被經常被業界談起,但真正把它提到專業角度和社會現象來講,這需要金融文化改革來推進。所以說,金融改革應該講是一攬子的改革,是系統的改革和思維的改革,其中也包括技術性改革。
在中國進行金融改革的同時,中國的國民財富也在迅速增長,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壯大。李一表示,改革三十余年,給中國的經濟創造了很好的平臺,未來5年、10年、20年,將會對財富的配置、管理提供一個非常強大的物理基礎,這個財富管理行業空間廣闊。
互聯網給金融業帶來改革利益
在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李一指出,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它代表過去的兩個思維或者兩個社會現象在一個時間段的重合,是新的社會現象改更,顛覆了老的做法和思維。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講,眾多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金融行業,傳統的金融業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抉擇,在這個時候走哪條路,是擁抱這個時代積極改革,還是防范或者是做一部分加強?這都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但總而言之,互聯網將會對整個金融產業帶來非常大的改革利益。
李一稱,瑞士銀行作為金融板塊的一個成員,一方面積極地研究自己整個大公司未來的走向,另一方面在不同的部門當中,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聯系。在面對客戶上,具體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并沒有完全成熟,但是瑞士銀行也在考慮利用互聯網的思維,一方面更貼近更多有效的投資者,另一方面是如何能夠用這種技術產生出更多個體化的服務產品。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成長的規律和自身的特質,財富管理已經走到了面對個體化服務的時代,它面對的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包括不同的人和不同家庭加不同時代或時期的財富管理這種特殊的服務。由于財富管理的物理技術已經接近成熟,中產階級也在迅猛地形成當中。另外金融產品現在越來越多,金融交易所也越來越多,中國人對境外的各種金融產品、國際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再陌生,這使財富管理的任務更加艱巨。互聯網能夠迅速接近客戶,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運用得好,可以更加強化個性化的服務。“很多人一開始講互聯網基本上都是標準化的東西,我覺得還不是,互聯網將金融很容易達到標準化,當標準化達成后,金融產品可以迅速跳轉到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