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先行性指數。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PMI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至49.6%,構成當月PMI的各分項指數大部分不同程度下滑。
分析人士稱,這一指標的運行態勢,表明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接續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更加明確,制造業內部尤其傳統行業正經歷調整“陣痛”。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受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振和生產淡季等影響生產擴張動力有所減弱,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震蕩下行,以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采購活動有所減緩,是11月制造業PMI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瑜說,11月新訂單指數跌回50%榮枯線之下,其中新出口訂單加速萎縮表明外需持續不振,內需方面雖然有年終財政支出及前期政策釋放效應,但冬季開工淡季沖擊更為明顯。
“制造業整體平穩的基本態勢并沒有改變。”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說,當前中國制造業小幅下行,主因在傳統行業、高耗能行業降幅擴大。
據他介紹,11月份高耗能行業PMI指數較上月下降近2個百分點,低于制造業整體水平7個百分點以上。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降幅較為明顯,分別為5.9個和3.2個百分點。
同期,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PMI分別為53.1%、51.6%和53.4%,繼續保持擴張態勢,而且明顯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大中型企業生產經營保持相對穩定,但小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臨近年底接單困難,小企業新訂單指數大幅下降4個百分點至41.7%,為近年來低點。
陳中濤說,小企業本身具有波動較大的特點,但11月份波動幅度明顯擴大,或意味著小企業下行壓力有所增加,值得關注。
對于PMI分項指數的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產成品庫存、采購量、購進價格等指數下降,反映企業信心不足,去庫存活動增加;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幅度較大,預示外需水平可能進一步下降。
在制造業回落的背景下,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穩定的主要動力。1至11月,中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值為52.6%,高出制造業PMI指數同期均值2.7個百分點。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分析,11月份電信、等新興服務業持續活躍,“雙十一”催生郵政快遞業活動明顯上升,網絡消費保持較快發展趨勢,成為引領消費增長的亮點。同時,金融業活動回升也有利于經濟平穩運行。
他認為,臨近年底,節日消費預期將繼續拉動居民消費熱情,以消費為主導的服務行業具備繼續拉升基礎。
專家表示,當前傳統產業加快調整,新興產業在孕育中成長。一方面要通過模式重構、產業升級,優化“存量經濟”,進一步挖掘傳統增長動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培育新興增長力量,發展“增量經濟”。
陳中濤認為,現階段宏觀調控應由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改革,在原有增長機制和主導產業衰退的同時,加快培育影響面廣、帶動作用強的新主導產業,釋放潛在供給增長潛力,為經濟穩定增長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