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及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融合度越來越高,產業安全問題的研究也已成為經濟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能否贏得并保持在國際上的適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經濟整體上的安全程度。在這方面,除了經濟實力外,關鍵因素之一是其產業競爭力如何。目前,我國的國際地位在上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我國的產業核心競爭能力還不是很強,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很多行業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往往不是本土品牌;在消費品領域,人們往往更信任和依賴國際品牌。而且,產業競爭中“二元結構”也比較常見:一元是跨國公司占支配或主導地位的“行業領導者”;另一元聚集了大量中小企業,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前一類群體,多數既無規模優勢,又缺乏技術實力。這種結構造成我國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產業核心技術對外依賴性增強。在市場容量一定的條件下,外資品牌對本土品牌會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民族產業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必須看到,產業上的不安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產業安全性下降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和長期的。只有產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保障,國家安全才有良好穩定的經濟基礎。
產業安全問題歸根到底是產業競爭力問題。提高我國產業安全水平的根本途徑是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增強民族產業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科學發展。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才能為我國產業安全奠定穩固的基礎。
當今社會,決定產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已從過去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廉價勞動力轉向創新能力、技術和管理優勢,知識產權成為重要的競爭工具,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競爭能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創新能力。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就不可能真正成為制造中心。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技術升級的關鍵階段,一些行業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部分優勢企業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但是,我們遇到了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一些產業屢屢遭受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甚至制裁,其實質是我國的貿易競爭對手要為本國相關產業贏得發展空間。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技、低碳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全球分工體系和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對我國產業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戰。比如,我國光伏產業遇到的問題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對于中國、美國以及歐盟諸國來說,光伏產業都是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彼此發展差距并不大。從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意圖看,歐盟希望通過推高中國出口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價格,為歐盟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贏得足夠的發展空間。光伏產業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要在努力鞏固國際市場的同時,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著力激發國內市場有效需求,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實施趕超戰略的經驗也表明,在進入高端產品和接近國際市場檔次的市場競爭時,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來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因此,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我們必須加強自主研究開發,在戰略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說到底,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通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解決好涉及我國產業安全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使我國的產業由大變強,從而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處于有利地位。
另外,從現實情況來看,各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并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來自經濟實力差距和技術差距。比如,發達國家可以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將發展中國家的低技術含量商品拒之門外;可以任意動用反傾銷措施將與本國制造品相競爭的產品逐出市場。因此,在外部環境方面,應注意加強多邊合作,營造公平、自由、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環境;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重視貿易摩擦重大案件的應對工作;利用世貿規則和貿易救濟措施等手段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在確保國家產業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開放。
在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還應加強產業安全保障機制建設,增強民族產業持續發展能力,確保民族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推動民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產業安全觀不是一味地保護,而是要通過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保護國內產業安全,是為了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建立自主和強大的經濟體系。但保護在取得一定的效果的同時,也可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由于保護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減弱、因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而產生的阻力等。因此,在開放型的全球市場體系中政府作用的發揮,關鍵是不能以政府行為代替市場競爭。政府應放棄控制價格、資源分配的市場保護和干預方式,致力于加強本國制度建設,培育產業競爭力,保證市場更好地運行。當務之急,國內首先應該打破地區和行業壟斷,提高競爭水平和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