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網絡購物越來越普及,對于網購達人來說,一天收四五個快遞包裹一點都不稀奇。日前,不起眼的快遞包裝袋給河北的李女士帶來不小的麻煩,拆完包裹后,李女士手上立馬起了小紅疙瘩,醫生診斷為過敏。此事曝光后,不少網友對快遞包裝袋的安全產生了質疑。
近日,記者觀察了數家快遞公司的包裝袋,發現大部分為灰色塑膠袋,且均未標明制作材料和生產廠家,一些包裝袋還散發出刺鼻的氣味。
據了解,嘉興的快遞公司多為加盟性質,其物料來源也各不相同。嘉興申通快遞辦公室主任王喜平告訴記者,按照總公司的要求,申通快遞的包裝袋等物料必須由總公司提供,“什么快遞用什么顏色的包裝袋都有要求,航空件一般用黃色包裝袋。”而嘉興圓通快遞的負責人張先生表示,他們使用的包裝袋是自行向廠家購買的,網絡也是購買渠道之一。對于包裝袋的具體成分,快遞公司的人則表示不了解。
記者點評:近幾年,隨著快遞業的快速發展,各種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這次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之前并未引起人們關注的快遞包裝。其實,人們的懷疑并非空穴來風。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快遞包裝材料都是聚乙稀,俗稱PE,但也有新舊之分。新材料制成的包裝價格較高,很少有快遞企業購買。因此,用生活垃圾、化工材料等再加工而成的快遞包裝在市場上大行其道。這種快遞包裝含有大量有害物質,易造成人體過敏。
雖說用回收的舊塑料制造快遞包裝是一種低碳、環保的行為。但是由此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必須引起相應部門的重視。2009年實施的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但這只是一個推薦性標準,并非要求企業強制執行。如今,快遞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劣質快遞包裝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視。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細化相關標準,消除快遞包裝安全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