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需的食品大多依靠冷凍冷藏設備保鮮,而不少民眾卻表示,對于食品質量安全“防不勝防”。筆者認為,食品質量安全并非“防不勝防”,而需要對癥下藥,這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
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已高度重視,并陸續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食品市場。但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許多食品生產企業的短板,食品腐爛變質是造成食品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冷鏈物流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更是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市場開發的重要時期,冷鏈物流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食品在運輸過程中,保鮮是重點,也是難點。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場,“十二五”期間,食品零售額、餐飲收入預計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新鮮冷凍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供需不平衡給冷鏈物流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但能否把握機會取決于企業是否擁有一個保證食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的供應鏈系統。一個完整的食品冷鏈體系是由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藏運輸及配送、冷凍銷售四個方面組成。冷鏈物流要求食品在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但由于我國食品冷鏈尚未形成完整體系,部分產品在流入市場后存在冷鏈中斷的現象,冷鏈中斷已成為食品保鮮最大的難題。2012年6月,《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國家標準的發布對冷鏈物流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標志著我國冷鏈食品產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嚴格的技術標準規范下,實現冷鏈產品的“無縫對接”指日可待,相信食品安全事件也會來越少。
中國冷鏈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規,更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及企業帶來的先進經驗,同時,還需要食品物流各環節協調機制的建立、食品物流技術的提高等一系列條件的支持。唯有多方配合,冷鏈物流企業才能真正做到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