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代工王,而立之年已賺一個億。
他40歲時創立自己的品牌,并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生產基地,自2006年開始,法藍瓷連續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的手工藝獎章,其成功的經驗被哈佛商學院作為經典案例進行分析,此人就是法藍瓷創始人陳立恒。
他是如何做到的?成功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26日,陳立恒作客江西財智名家論壇,以《傳統產業創新與市場機遇》為題,分享了他的“創意心經”。
陳立恒,臺灣著名企業家,法藍瓷創始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發起人和董事長。一生與創意結緣,從早期為世界頂尖知名禮品商代工,至2001年自創品牌(OBM)法藍瓷,產品行銷全世界56個國家,現在全球有6000家門店。他經營的法藍瓷由代工成功轉型為國際著名自主品牌,成為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經典案例。
中國的文化資本最雄厚
“從陶瓷、絲綢到茶葉,中華文明曾經領先世界時尚近千年。但近代以來,由于錯過工業革命,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度遠遠落后于西方。”陳立恒認為,這說明中國的創意文化產業有很大的潛力與前景。
陳立恒說,檢視一個國家的實力要看三個資本:一是經濟資本、二是社會資本、三是文化資本,而中國的文化資本最為雄厚。因此,他有個口號:“chinaisChina。”
“我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很多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太有價值了。”陳立恒介紹,瓷器是中國人“第五大發明”,曾被14~18世紀的歐洲人認為堪比白金,歷史上就有古羅馬的奧古斯都大帝幾乎用盡所有財富來收集中國瓷器,甚至有愿用整個軍團換一船瓷器的記載……如此輝煌的歷史,到了2003年,相關數據卻表明,出口的中國瓷器均價僅為0.25美元,幾乎淪為地攤貨。
“我們要重現中華文化輝煌,必須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以現代化創意設計理念和制造工藝,結合傳統文化,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文創產品的品質、品位和品格。”陳立恒表示,瓷器是中國老祖宗的發明,象征了中華文化的光輝燦爛。發揚瓷藝文化,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
“我的品牌一定要做到讓人尊敬”
回想做代工的日子,陳立恒坦言,那時過得還挺滋潤的,而立之年已賺到一個億了。“讓我發生改變的,是有一次在德國的經歷。我跟一位德國的老婦人擦身而過,其實我沒有撞到她,她竟然用德文罵我。”陳立恒直言,他當時才發現,有錢可以讓自己吃香喝辣,可是可能就會變成行尸走肉。
“我天天給德國人做代工,居然得不到他們的尊重,所以我決心一定要做品牌,然后我的品牌一定要做到讓人家尊敬,讓人家信賴,受人家歡迎,我才叫成功,否則我的存在有意義嗎?”陳立恒坦言,現在哈佛商學院拿他的成功經驗做案例分析,在他自己看來,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找回自己,找回活著的意義”。所以,一個人在追求個人價值的時候,還要有社會價值。
“太多的老師,教大家很多技術,教大家怎么樣去賺錢,少有人教我們去做人。”陳立恒表示,2001年,他醒悟過來,做了十多年歐美市場的禮品代工,做品牌幕后的“隱形人”做夠了,他要“跳起來”,創立自己的品牌。
搞創意產業要允許失敗
陳立恒說,他生于藝術世家,全家只有他沒有做藝術,而成了商人。“不過,我的父母自小教我做人要藝術。”陳立恒說,以前真的聽不懂“做人要藝術”是什么意思,但當他接觸到法藍瓷的這些藝術產品以后,終于把藝術兩個字搞懂了。
陳立恒認為,藝術傳遞“真、善、美”,所以法藍瓷的另外三個字是“真、善、美”。陳立恒說,藝術其實就是一種創新,創新的時候要達到打動人心、啟發別人、豐富別人的生活、表達別人所不能表達的四個功能才叫做藝術。
“一個商人,不能成就他人,肯定不能成就自己。”陳立恒提醒在座的江西企業家,搞創意產業要允許失敗,要鼓勵犯錯誤。“法藍瓷每年設計5000樣,被客戶選擇的只有1000樣,只有200多件賣得好,成功報酬率只有4%左右。所以,做老板的要有度量,允許96%的失敗率。”陳立恒結合自身經驗表示,創意如果不允許失敗,而是主張死板的管理制度,動不動就追查失敗的損失與責任,就會禁錮設計師與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思想,打擊創意員工的積極性。
陳立恒直言,很多企業家都不太會管理設計人才、藝術人才。“因為你不允許失敗。所以我剛開始講,度量要夠大,度量不夠大還不行,講了就要做,因為他們好奇,他們想做做看,假如你的‘口袋不夠深’(資金不多),你就不容易做到。”陳立恒坦言,搞創意產業不僅要“口袋深”,更要度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