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臺北市文化局、臺北教育大學共同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合作與愿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論壇”,于2013年6月29日在臺北隆重舉行。我校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李建強教授率領上海交通大學代表團參加了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現狀與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政府、企業、市場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構建與反思等議題集中展開。
上海交通大學代表團合影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主持了論壇的開幕式。我校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李建強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學作了題為“”的主題演講,詳述了我校百年來的光輝校史與取得的驕人成績,并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在校史編纂整理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與努力。
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李建強教授主題演講
在開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單世聯教授發表了題為“文化產業倫理與非遺開發”的報告。他認為,文化產業的興起導致文化價值的中立化,這使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再是自明的,而是需要論證的,從而促成了“文化與倫理”、“文化產業倫理”問題的形成。今天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需要積極關照這樣的現實語境。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單世聯教授發言
與會代表分別參加了“政府管理”與“學術研究”兩個分論壇。在學術研究的論壇上,胡惠林教授談到,兩岸人民在信仰崇拜、民俗文化以及諸多文化樣式上有著共同的心理結構,這對于建構兩岸共同的精神秩序具有重要的支撐意義。此外,我校代表就“‘非遺’的認知困境與保護路徑”、“現代性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性保護”等議題發表了觀點,引起了兩岸‘非遺’研究專家的積極回應與熱烈討論。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胡惠林教授發言
本次論壇是上海交通大學在兩岸文化與交流工作上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不懈努力,進一步密切了我校與臺灣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對于促進我校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與發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