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污染”的嚴峻形勢下,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基塑料成為研究熱門。
為了讓塑料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卸下“白色污染”的黑鍋,開發能夠自然降解的生物基塑料制品成了塑料領域研究的熱門。
可是,這種被普遍看好的綠色制品,在國內市場上卻并不多見,只有在大型展會以及歐美發達國家才能看到它們的蹤影。
面對生物降解塑料在國內“推而不廣”的局面,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成本高是一方面,但最根本原因還是政策支持力度的欠缺。
前景毋庸置疑
生物降解塑料對于公眾來說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組委會就使用了7種規格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500多萬個,這些袋子僅經過一個多月的堆肥處理就能夠被完全降解。
翁云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生物降解塑料既有傳統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能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最終全部轉化成二氧化碳、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等。
總而言之,生物降解塑料被認為是石油基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在包裝、電子、運輸、紡織、醫療等方面的應用都具有巨大的潛力。
經測算,如果用生物分解塑料替代100萬噸傳統塑料,則可減少200萬噸的石化資源;如果用生物基降解塑料替代100萬噸原有通用塑料,則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萬噸以上。
“無論是從能源替代、二氧化碳減少,還是從環境保護以及部分解決"三農"問題,發展降解塑料都十分必要。”翁云宣強調說。
如今,生物降解已經成為塑料制品的最大賣點。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統計,2010年全球生物塑料產量70萬噸,2011年突破100萬噸,預計到2015年全球產量將達到170萬噸。
翁云宣表示,在我國,淀粉基塑料制品以及生物基材料加工設備也都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熱塑性淀粉和植物纖維模塑已經實現產業化,其他生物聚合物如尼龍、聚乙烯等也已有中試生產。
據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的統計,2011年我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總產量約45萬噸,比2010年增長約30%。2011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企業超過40家,產值超過3億元企業在5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億元左右。
叫好不叫座
一邊是生物降解塑料投資項目如火如荼地進行,另一邊卻是國內市場“叫好不叫座”。翁云宣稱,由于成本過高,生物降解塑料在國內推廣較難,企業只能從國外尋求出路進行銷售。
據調查,市面上大部分降解塑料制品價格都比普通塑料貴1.5~3倍。產品的高價位,使得生物降解塑料更像是個綠色環保的奢侈品,即使商場有此類產品出售,消費者也少有問津。
翁云宣稱,成本高導致產品銷量增加相對緩慢,投資者為此很難下決心來擴大原料生產規模,可當錯過前期最佳規模放大時機后,又會面臨市場和價格被其他規模企業壟斷的風險。
就目前來看,我國在原材料生產技術上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然而開發的終端產品卻仍然在低端市場徘徊。
翁云宣表示,目前國內從事降解塑料制品加工研究的力量尚顯薄弱,大部分企業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在材料合成上,而忽略了制品加工開發,一些制品在耐熱、耐水及機械強度方面與傳統塑料制品相差較遠,而這一點恰恰是生物塑料能否大規模市場化的關鍵。
如今,歐洲是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市場,其次是美國。預計到2018年,歐洲將占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市場收入份額的36.8%。而國外出臺的一系列強制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降解塑料產業的發展。
例如,意大利從2011年開始禁止使用非降解的塑料購物袋;美國要求每一個聯邦機構都必須制定使用生物降解塑料的計劃;日本則確立了生物塑料產業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日本消費的所有塑料袋將有20%來自可再生資源。
“雖然我國也有面上的鼓勵政策,但是沒有推動材料發展的具體細則出臺,也沒有專門有關強制推進某一領域發展的政策措施。”翁云宣說。
不僅如此,由于我國生物基材料發展時間短,許多產品尚沒有標準和測試方法,而國外的標準和測試評價體系相對制定得較早,因此,在生物基含量、生物分解性能等方面,國內產品出口時往往碰到壁壘。
可以說,我國生物降解塑料產業仍是羽翼未豐,企業要想馬上盈利還有困難,市場及消費者的接納也需要有一定的過程,但環保事業終究還是需要政府來買單。
激勵機制不可或缺
前不久,國務院出臺《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將加快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學品、新型發酵產品的產業化與推廣應用,還將建立生物基產品的認證機制,研究制定生物基產品消費的市場鼓勵政策以及農業原料對工業領域的配給制度。
在翁云宣看來,生物塑料這一新興產業急需國家宏觀調控的指導,《規劃》的出臺頗為及時,這將大大促進生物塑料行業的良性發展,他也期待下一步會有更具體的行業細則出臺。
為推動我國降解塑料產業的發展,翁云宣建議,國家應該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確立一批重點支持的生產企業,對重點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實施資金補貼,以解決前期階段成本較高的問題。另外,還應該建立知識產權培育基金,鼓勵生產企業在國內外申請專利。
為鼓勵和扶持一些企業的發展,翁云宣覺得,國家對于重點支持的生物降解塑料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應免征所得稅5年,5年后所得稅調整至10%;企業利用廢氣、廢水、廢渣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可在5年內減征或免征所得稅。
另外,我國目前仍然沒有對生物降解塑料給予產品海關編號,造成生物降解塑料進出口中沒有對應的類別,只能填寫其他類。對此,翁云宣建議,國家應設立單獨的海關編碼,將生物塑料的出口退稅率調整至15%或更高。
當然,除了財政與稅收的支持,翁云宣認為國家更應該出臺政策,強制推進一些生物基材料制作一次性包裝,如酒店客房用易耗品、民航飛機上使用制品、購物袋、有機生活垃圾袋等,繼而打開國內市場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