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必須加大原創性技術的創新力度。否則,談轉變就是一句空話。”日前,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對記者表示。
警惕“永遠跟在別人后邊爬行”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裝備制造業大國,其產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權威人士認為,那只是大,而不是強,中國制造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科技競爭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領域關鍵環節尚處于世界先進技術水準的中低端。雖然我國有不少屬于原創性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但相當部分裝備技術是我們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再結合中國的國情,經過某些方面的創新或改進獲得的,真正意義上通過自主創新獲得的原創性技術裝備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結合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的情況看,到目前為止,應該說冶金重大技術裝備從冶煉、軋制、精整等主體成套裝備,到球團燒結、煉焦制氣、物料搬運等輔助成套裝備,一批大型、特大型極限冶金裝備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如660平方米燒結機、7.63米焦爐、5800立方米高爐等。
但我們在為成績喝彩的同時,一些現象不容忽視:我們這些成績,有的是學習、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后在人家原有技術基礎上的創新;有的是花費巨資購買人家的技術然后貼上我們自己的標簽;有的是與國際合作,其主要、關鍵環節采用國際技術,我們只是作為配套方面配合制造,卻把成績寫在我們頭上。真正由我們自己原創而產生的重大技術裝備占到的比例還不大。其結果是,我們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方面總跟在別人后邊爬行,在先進技術研發方面總比國際先進水平慢半拍,導致目前在一些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上我們仍受制于人,一些關鍵材料仍須要大量從國外進口。
而全球經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主要著力點。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實施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采取措施加大原創性技術創新力度,發展高端制造業,搶占新一輪科技制高點。如美國集合社會資源,構建新的制造創新研究體系,計劃在制造工藝、先進材料及其加工工藝、高效能技術及其平臺等優先領域建設制造創新研究中心,以此振興美國的制造業,并引發制造技術的變革。
我國原創性技術創新力度不足,嚴重影響和束縛了我國向裝備制造強國邁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有專家對記者強調:“如果我們不能正視,總在已有的成績面前沾沾自喜,其結果就是永遠跟在別人后邊爬行。”
原因何在
據了解,影響我國原創性技術發展的問題不少。例如,我國對原創性裝備技術研發缺少整體發展規劃,對前沿性、超前性的關鍵技術預測不夠,項目缺乏具體性,規劃沒有落到實處;在有關原創性攻關體制方面還存在一定障礙,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相互通融性不足,共性技術攻關平臺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重大技術攻關配合不力;技術創新基礎條件建設滯后、薄弱,原創性技術研究專項資金投入少,使得科研深入受限。
在采訪中,專家們向記者反映最多的是,近年來,由于國家對原創性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不大,參與此類工作的科研人員個人利益得不到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科研單位的個人收入與經濟效益掛鉤,成熟的技術裝備既省力又可以很快創造出產值,因此很少有單位和個人把主要精力放到原創性技術攻關上。這種現象導致國家關鍵技術的突破難以實現,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難以形成,許多原創性重大技術裝備成果難以全部實現國產化,國家在首臺(套)科技成果方面成績受限。
應對之道
如何改變原創性技術裝備發展乏力的局面?專家們開出了許多良方。
國家應該認真落實促進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發揮財政資金對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研發的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建立多方聯動的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鼓勵研發、制造和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并將此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體系建設方面,應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重大裝備產業化基地核心作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重點,確定前沿性、前瞻性科研項目,組織精干力量進行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
把產學研結合作為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一環,吸引創新要素向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集聚,探索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創新聯盟新模式,加快培養、引進和造就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重點凝聚一批行業領軍的技術精英,培養出我國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的人才高地。
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發揮精英人才在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創新方面的領軍作用,在相關政策、研發費用中多考慮原創性重大關鍵技術研發人員的勞動價值,大幅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對成果突出者可減免個人所得稅,從而把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打破條、塊隸屬的行政上的傳統束縛,實施行業整體自主創新戰略,集中投資,補充完善,分門別類,重點攻關,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和升級。企業應積極進行原創性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選擇差異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從而開發出在全產業范圍中具有獨特性的產品。
在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方面,應該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的統籌機制,防止重復立項和資源分散、浪費;開展國際科學技術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推動中國自主創新。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單位和個人以原創性項目科研成果、專利、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作為投資股本興辦科技型企業,允許技術人員個人占有技術股,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以其專業知識或某方面的特長與企業長期合作,合作收益可采取提成支付或股份分紅的方式進行分配。對于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的獲獎項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享有企業技術人員同等的獎勵待遇;聯合開發已被列入國家和省級計劃的新產品,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在國家批準返還企業的所得稅和增值稅中提取一定比例獎勵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
技術創新的重錘砸向哪兒?
冶金重型機械行業加強原創性技術創新的重錘應砸向哪里?專家認為,應結合終端用戶的升級換代、擴大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的需求,研發創新機械、液力傳動、電氣數字化及自動控制等最新先進技術,同時改造原有設備,實現工業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在提升整機設計、成套、集成的同時,圍繞主機的關鍵部件進行創新研發,實現基礎零部件的國產化。
目前,隨著環境保護工作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重視,針對冶金、石化、能源等行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的現狀,創新研發出高水平的原創性節能減排生產單元裝備尤為迫切。在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主機產品的同時,還須創新研發出廢氣、廢液、廢固物資的收集和再利用的資源回收單元成套設備。
創新原創性智能裝備,這對我國目前來講可能是十分艱巨的工作。在我國重工業人力資源日趨緊張、人力成本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開發數字化、智能化產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低能耗、低成本、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是目前鋼鐵行業的重要目標。圍繞提升冶金工藝水平研發新型裝備,是目前開發原創性技術裝備的又一個落腳點。開發、完善和應用更高水平的低品位難選礦綜合選別與利用技術、低成本鐵水冶煉技術、潔凈鋼生產技術、高效均勻穩定的軋制加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均涉及冶金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