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電 12月10日,《人民日報》2版的《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一文關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文章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文章稱,創新難,把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到市場上更難。改革,強化了市場拉動,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讓市場需求成為創新路標。
2000年,曾經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轉企改制為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科儀將研發重心放到容易形成批量的重點行業與產品上來。如今,他們的產品市場結構從改制前的大多針對科研應用,變為科研市場占30%、產業市場占70%。
“轉制后,研究立項都要先市場調研。”董事長張永明說,他們明確規定了科技創新工作要以經濟效益為評價標準,獎勵產生經濟效益的技術開發和革新項目。
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讓企業這一創新主體迸發活力。2013年,1.19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支出中,企業占比達76%,是2006年的4.3倍;360萬名研發人員中,來自企業的占77%。
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還需要政府加大對高新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力度。集成電路,即“芯片”,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今年6月,為解決資金不足帶來的產業發展瓶頸,國務院專門出臺政策,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
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也需要為企業創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尤其是加大創新成果保護力度。今年,《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方案》獲審議通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擬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我國已在知識產權運用上探索出專利池、專利托管、專利保險、專利拍賣等多種新模式。截至去年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2件。
改革不停歇,創新不止步。隨著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點火系”必將更加完善,使創新活力持續釋放、創新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