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民和農村的深圳,在現代農業育種產業再次實現重要的突破。昨日從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和深圳市杰出人才、山西運城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創始人馮樹英聯合攻關的F型雜交小麥技術,每畝可增產10%以上,已得到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多位權威人士肯定,未來兩三年內有望實現產業化,將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雜交小麥的研究利用同雜交水稻一樣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因為普通小麥屬于比較特殊的異源6倍體植物,具有42條染色體,其遺傳機理比水稻、玉米、高粱等2倍體或4倍體植物更加復雜,其雜交優勢利用研究的難度更大。全世界雜交小麥研究已歷時五六十年,但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裁楊雅生告訴記者,今年5月中旬,袁隆平專程來到山西的田間考察馮樹英團隊培育的雜交小麥生長情況,通過顯微鏡發現,F型小麥不育系的恢復度穩定,麥穗大,麥粒明顯比父本多,雜交優勢明顯。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專家莊巧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學家范云六等表示,F型雜交小麥技術有希望實現產業化。
“我們保守估計,F型雜交小麥技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后畝產量可以增加10%以上,試驗階段已經實現了畝產量增加15%。”楊雅生給算了筆賬,目前全國平均小麥畝產量400公斤,以畝產量增加10%即40公斤計算,中國3.5億畝小麥產區中即使只有20%種植,也可以增產28億公斤小麥,相當于節省700多萬畝耕地。
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開松表示,F型雜交小麥技術經過區域性試驗和生產性試驗后,兩三年內就可以實現產業化,大面積在全國推廣,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楊雅生表示,F型雜交小麥技術列入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名稱為“F型三系雜交小麥強優勢組合選育與繁制種技術研究”,尤為特別的是,一個項目三個課題,9個單位參與,大多數是國字號機構,但由民營機構牽頭和主持還是第一次。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