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煤炭、天然氣、風能等資源優勢顯著,開發成本低,發展能源產業條件優越。目前,內蒙古每千瓦時發電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煤制氣生產成本在全國更是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能源產業當仁不讓地成為自治區經濟的新引擎。2012年,全區能源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322.2億元,實現利潤1086.11億元,稅金502.77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4.78%、69.9%和55.6%。
“對于內蒙古來說,無論是傳統能源產業,還是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潔利用都獲得了大發展。”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趙秀清博士說。
事實也確如此。從傳統能源產業來看,2012年,全區煤炭產量10.6億噸,占全國跨省區煤炭交易量的40%,成為全國第一大煤炭生產和輸出省區;發電量3341.44億千瓦時,外送電量1337億千瓦時,均位居全國第一位。內蒙古形成了以500千伏為主干網架的電網結構,蒙西電網與華北電網相連,蒙東電網與東北電網相連,500千伏外送電通道11條。
全區煤炭產業集中度和行業技術水平大幅提升。據自治區經信委資料顯示,內蒙古以煤炭資源整合、改進采煤方法、提高資源回收率、推進機械化采煤為手段,持續整頓關閉小煤礦,提高產業集中度,全區煤礦由1387座減少到563座;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退出市場;煤礦單井平均年生產能力達到158萬噸。煤礦開采工藝實現了由房柱式炮采向長壁綜合機械化開采的嬗變,生產機械化裝備水平達到90%,資源回收率達到60%以上。目前,全區已建成千萬噸級以上大型煤礦17座,占全區煤炭總產能的30.6%;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占全區煤礦總數的39.6%,占全區煤炭總產能的80.6%。
從可再生能源來看,全區大多數地區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及以上風電場的條件;太陽能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是全國高值地區之一。截至2012年,全區累計并網風電裝機1692萬千瓦,占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的22.14%,居全國首位。
從煤炭清潔轉化來看,內蒙古鼓勵煤炭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推行循環經濟,重點建設了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五大示范項目。其中,神華集團108萬噸煤直接液化項目、內蒙古伊泰集團16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大唐多倫160萬噸煤制甲醇轉46萬噸烯烴、神華包頭60萬噸煤制烯烴、通遼金煤20萬噸煤制乙二醇等項目已經投產,并取得了良好效益。這些項目的工藝技術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截至2012年底,全區煤制油產量達到103.69萬噸、煤制烯烴產量54.5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
“目前,全區能源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趙秀清博士說。
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能源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直接關乎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供應消費方式的轉變。立足“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的發展定位,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市場對煤炭的旺盛需求,內蒙古迅速積聚了巨大的煤炭產能。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國內經濟放緩和結構調整等一波又一波的沖擊下,內需不振,外需疲弱,煤炭供過于求,既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由此,調整能源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成為必需的選擇。
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朱曉俊認為,內蒙古能源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原煤輸出比重大,轉化率低。原煤輸出占到煤炭總產量的62.4%,而煤化工用煤僅占區內用煤消耗量的17.2%;能源比重低、規模小。風能發電量僅占全區發電量的8.5%;外送通道建設滯后。由于沒有遠距離、大能力的電力外送通道,內蒙古能源基地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影響了大量清潔能源的輸出和電源基地的開發規模;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較低。全區礦井回采率在60%以上,尚未達到80%以上的國家標準。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為15%,低于全國30%的平均水平。
而能源產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節能低碳、建設“美麗中國”的今天更加引起各方關注。業內人士指出,由于能源產業對于環境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產業,從長遠來看非常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勢在必行。要促使資源從資源密集和重污染產業流向節約型、高效型產業,特別是低污染高產出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張玉立撰文認為,內蒙古的能源技術與過去相比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與國內整體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許多大型煤礦綜合采掘裝備、煤炭液化技術核心裝備需要引進,目前尚不能自主設計制造,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后,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也還不廣泛,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由于創新乏力。技術創新是內蒙古能源企業當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一挑戰也促使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必須轉型。
那么,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應該如何調整?
朱曉俊認為,促進煤炭資源集約化、規模化、清潔化開發利用,加快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是“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實現自治區能源、經濟及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調整有三個基本方向。一是進一步鞏固能源生產對周邊區域的供給能力,并將供給范圍逐步擴大;二是提高自治區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全球經濟增長減緩,資源、環境保護力度加大,資源在產品中所占成本有所提高的趨勢下,保持產能并發展壯大;三是鞏固產業效益,使其能夠保持對內蒙古社會經濟發展、公共財政收入的貢獻率。
“這三個基本方向,涵蓋了自治區能源產業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基本內涵。”于光軍說。
調整產業結構,把清潔能源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著力點,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對于內蒙古來說時不我待。它不僅僅是自治區能源供應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自我轉變,更具有調整我國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大戰略意義。
對于“一煤獨大”產業結構特征顯著的內蒙古來說,轉變煤炭發展方式是調整能源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之舉。自治區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內蒙古正加緊推進煤炭清潔生產基地建設。按照“一個礦區由一個主體開發”的總要求,規范煤炭開發秩序,調控建設總規模和進度,穩定煤炭市場。經過努力,力爭建成東勝、準格爾、錫林郭勒中西部、呼倫貝爾等4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力爭建成鄂爾多斯上海廟、呼吉爾特等6個5000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力爭到2017年,全區全部煤礦100%實現機械化開采,井工礦回采率達到70%以上、露天礦回采率達到95%以上,原煤洗選率達到70%以上,以推進煤炭高效清潔生產,提高機械化開采水平。
加快煤電用一體化建設。以“延鏈、擴鏈、補鏈”為手段,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煤炭—電力—冶金、煤炭—電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電力—稀土新材料等“煤電用”一體化產業鏈,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加快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與此同時,建立煤炭開采長效保護機制。合理安排煤炭項目的開發和建設,研究制定綠化和生態治理的長效機制,逐步實現煤炭綠色開采,在資金、技術、制度上予以保障。
朱曉俊認為,轉變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除了做好煤炭清潔生產的文章外,應加強清潔電力生產基地、優勢新能源產業以及電網和能源外送通道等建設。
第一、以大型煤田為依托,建設一批向華北、東北、華東、華中等地區送電的大型煤電一體化火電基地。采用先進的環保、節水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依托科技進步,全部采用空冷機組、高度節煤、節水和廢水循環利用等先進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節約水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積極發展優勢新能源產業。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打造國家光伏產業基地。重點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一批兆瓦級并網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第三、加快電網和能源外送通道的建設。內蒙古清潔能源服務全國和首都等重點地區的規模和速度,取決于能源外送通道的短板能否補齊,特別是風電等新能源對大電網吸納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從國家層面統籌安排煤轉電、煤轉氣、煤轉油、煤化工的產能,以及外送電線路、油氣管道、鐵路運輸等通道建設。
于光軍認為,內蒙古能源產業結構調整應從能源產業自身的產業升級換代,與上下游產業、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產業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布局入手。其中,產業協同發展是在產業組織上推進“煤、電、鋁”、“煤、電、生物發酵”、“煤、煤化工”等縱向一體化發展,同時促進能源產業與裝備制造、維修維護等關聯產業之間的帶動。布局調整要適應重大轉折期的發展趨勢,依托中心城區,以資源富集區為重點,消減分散布局帶來的種種制約,以形成產業優勢。
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自治區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內蒙古將緊緊抓住國家優化產業布局、調整能源供應結構等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