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面積占到糧田總面積四成,年產量達2.2億公斤
11月20日,天鎮縣上吾其村農民賈利軍屋里擠了一家人,盤點今年的收入,計劃明年的打算。“20畝紅蕓豆,畝產200公斤以上,光紅蕓豆就賣了三萬多!明年還要多種它幾畝!”賈利軍滿是喜悅地說。在這個村,像賈利軍這樣種植紅蕓豆的有70多戶。
紅蕓豆、綠小豆、大蠶豆、小豌豆、谷黍糜、蕎莜麥,這些昔日農業生產條件艱苦地區人們的口糧,現如今已被大同農民做成脫貧增收的大產業。在市場拉動、政府推動、科技驅動、企業帶動下,大同市今年的雜糧種植面積達180萬畝,占全市糧食種植總面積的40%,總產量2.2億公斤,實現收入近9億元。
在大同市的9個農業縣區,30%的農田因土壤貧瘠、丘陵干旱、無霜期短,只能種植雜糧作物。近幾年來,該市在全面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戰略中,尋找比較優勢,把小雜糧種植、加工作為全市農業的特色主導產業和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脫貧的主打項目,精心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的全國小雜糧生產基地。
該市大打品牌戰略,開發名、特、優小雜糧品牌,成就了廣靈“東方亮”小米,左云雁門清高苦蕎等一批品牌產品。其中,廣靈小米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左云雁門清高有限公司生產的小雜糧面粉系列、苦蕎系列產品備受國內外顧客青睞,長期出口日本、韓國,帶動農民2800戶。而廣靈縣涉及小雜糧產品的注冊商標就有十多個品牌,“東方亮”小米、“犀鳥”牌葵花籽仁、“神水”牌豆制品遠銷英、法、德及南非等國。
在實現規模化種植中,該市廣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重點扶持雜糧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訂單農業。天鎮通航糧貿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糧貿銷售企業之一,也是天鎮縣首個出口創匯企業。該公司董事長吳海平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去年出口小雜糧5000噸,出口創匯70萬美元,帶動農戶3500戶,戶均增收800元,產品遠銷意大利、德國、巴基斯坦等歐亞8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