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截至2014年6月,國內保險公司的信托產品投資額已達到人民幣2,805億元,幾乎是2013年底時投資額的兩倍。
穆迪助理副總裁,分析師游文俊認為,雖然截至6月30日信托資產僅占保險業總資產的3%,但前者的迅速增長對保險公司具有負面信用影響,原因是此類資產的違約風險更高。對信托產品的投資上升影響了保險公司監控上述投資的信用質量的能力。與保險公司傳統投資的固定收益工具相比,信托產品的集中度風險較高,而流動性和透明度較低。
盡管信托產品的承諾收益率高于傳統的固定收益工具,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違約風險。2014年信托產品延期付款及最后一刻獲救助等事例說明信托業未來可能會面臨壓力。投資信托產品也會提高集中度風險,因為信托產品的基礎資產多與保險公司現有資產重疊。在人民幣2,805億元信托產品投資總額中,33%投向房地產,18%與基建項目有關,而多家保險公司已在這兩個行業有大量敞口。
信托產品投資增長最快的保險公司包括中國太平[1.88%]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未評級)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 、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 、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未評級) 和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 。今年上半年,上述公司的信托產品投資均增長了4倍或更高。截至2014年6月30日,信托產品投資在保險總資產中占比最高的保險公司為紫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占比19.3%) 、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占比19.1%) 、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險財務實力評級為A1/穩定,占比19.0%) 、天安[-1.79%]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占比18.1%) 和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未評級,占比17.8%) 。
根據保監會的統計,保險公司的信托產品總投資中約53%的期限為5年或以上。信托產品相對較長的期限與多數人壽保險公司負債的長期性相匹配。保險公司的長期投資也有益于面臨重大再融資風險的信托產品發行人。
穆迪報告指出,雖然信托產品投資的快速增長對保險公司具有負面信用影響,但保監會公告從正面表明監管機構在密切關注保險公司這方面的情況。去年9月,保監會將信托產品償付能力認可比例從80%-95%降至75%-90%。監管機構通過認可的凈資產確定保險公司的償付資本,其中某些凈資產根據其賬面價值的一定比例計算。通過下調信托產品在這一計算過程中的認可比例,保監會實際上從資本角度降低了信托產品對保險公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