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植物生長調節劑大多數是有機合成、微量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以及現代農林園藝栽培等多種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產物。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生產和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在80年代已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從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來看,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據統計,2012年,細胞分裂素占到植物生長調節劑市場份額的40%以上。隨著我國中草藥的作用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中草藥行業的發展,對藥用植物的需求將進一步刺激植物生長調節劑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細胞分裂素有望在2019年以前飛速發展,成為市場的一大亮點。
由于生長素具有改變棉花等多種作物生長特征以及增加產量的作用,已成為植物生長調節劑產業中的第二大類產品。用于棉花的甲哌鎓和赤霉素等其他植物激素市場也有望獲得顯著增長。由于歐洲消費者對有機食品需求量增加,以及全球種植業者對高效、低毒農藥的需求量增加,因而植物生長調節劑將是市場增長最快的品種。亞太地區有望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9.2%左右。
雜交水稻屬非轉基因作物,其安全性和巨大的糧食增產作用,正在風靡東南亞及非洲國家,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的日益增多,雜交水稻的推廣種植有望在全球流行。而雜交水稻的制種需要赤霉素、多效唑等多種價廉物美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隨著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的增加,對植物生長促進劑、植物生長延緩劑、植物生長抑制劑等品種的需求量也會逐年增加。
隨著一些具有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的小宗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的普遍增多,能夠增加小宗經濟作物產量、提高品質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會有越來越好的市場表現。由于激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農產品(000061,股吧)質量安全存在隱患,特別是對兒童生長發育與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威脅,其用量會逐年減少,尤其是類似膨大素、催熟劑等品種,市場萎縮是必然的結果。
專家指出,全球紡織工業的發展需要生產更多的棉花,全球人口的增長需要生產更多的糧食,全球有機食物的需求增長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等,這些因素都將使全球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需求量增加。種植業者為增加種植效益將更多地選擇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從而使農藥品種結構發生重大轉變。特別是一些經濟、安全、環境和生態友好型的個性化植物生長調節劑有望成為今后農藥市場的新寵。可以預言,隨著現代植物生長調節劑研發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的交叉發展,植物生長調節劑產業會越來越標準,越來越專業,前景是十分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