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天津市發布了《天津市清新空氣行動方案》,方案在“控煤”“控塵”“控車”“控工業污染”“控新建項目污染”等方面提出了66條針對性的綜合治理措施。如今,“清新空氣行動”實施已滿一周年,針對市民最關注的問題,天津市交了一份怎樣的答卷?下一步還有什么計劃?昨日記者采訪了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同時請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教授馮銀廠解讀答卷背后的熱點問題。
津城PM2.5來源是什么?
據2014年8月22日天津市環保局發布的顆粒物源解析結果表明,PM2.5來源中本地排放的揚塵(城市揚塵、土壤風沙塵、建筑水泥塵等)、燃煤(燃煤電廠、集中供暖、居民散燒等)、機動車、工業生產(工業鍋爐、石油化工、建材、溶劑生產與使用等生產過程)為主要來源,分別占30%、27%、20%、17%,海鹽粒子及其他(餐飲、汽修、建筑涂料等生活服務業、畜禽養殖業、生物質燃燒、種植業等)排放對PM2.5的貢獻為6%。
馮銀廠:顆粒物源解析的研究在2013年年初就已完成,且應用到當時制定行動方案之中,即“控煤”“控塵”“控車”“控工業污染”“控新建項目污染”五個方面。行動方案抓住了天津市顆粒物污染的主要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多個區縣領導被約談
馮銀廠表示,近一年多來,天津市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實在的工作,市民都有切身感受,有幾個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一是制度建設方面,比如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已初步建立起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制度,全市劃分四級網格8000余個,24000余人負責環保事項管理工作;二是責任追究制度,環保、公安建立聯動機制已取得成效。“據我所知,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多個區縣領導因大氣污染防治不力被約談,環保、公安聯合處罰企業300多家,抓獲環境違法責任人90多名”;三是全民參與的氛圍,環境保護的“統一戰線”正在形成。
重污染天同比少14天
從公布的監測數據來看,2014年1-10月,天津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53天,較去年同期增加30天,重污染天數22天,同比減少14天。PM10濃度為129μg/m3,同比下降10.4%;PM2.5濃度為79μg/m3,同比下降15.1%。從感官上大家也能感受到空氣質量的改善,比如2014年重污染天氣出現的頻率比2013年要少,即使出現了重污染天氣,其污染程度也較小,持續的時間也短一些。
馮銀廠:雖然今年藍天白云的天氣比去年多,但現階段我國一些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只要靜穩和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出現,類似的重污染天氣還會出現。大氣污染是長期積累的問題,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的環境效果也往往不會立竿見影。隨著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相關政策機制的不斷完善,正面效應會逐漸顯現。
“五控”任務進行時
控煤
“清新空氣行動”實施以來,2013年確定的223項任務已全部完成并通過驗收,2014年的325項工程任務截至10月底已完成89%。
完成陳塘熱電90萬千瓦燃氣發電機組建設工程、75座燃煤供熱鍋爐改燃并網及71座工業燃煤設施的改燃或關停。
下一步:全市3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將采取高效治理措施,使污染物排放達到燃氣排放水平,全市自備電廠和35蒸噸以上供熱燃煤鍋爐開展燃煤清潔利用,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施改燃并網。
制定了7項揚塵控制標準,實施“工地圍擋、堆料苫蓋、車輛沖洗、地面硬化、土方濕法作業”5個100%揚塵控制要求,完成390個工業企業堆場揚塵整治及1527家餐飲服務場所油煙治理,中心城區和環城四區機掃水洗作業率已達到65%。
下一步:購置1227輛機掃洗路車,實現中心城區和重點地區道路機掃水洗全覆蓋。
淘汰17.7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完成5個機動車環保檢測線示范工程;投運清潔能源汽車及純電動公交車及通勤客車1019輛,完成3座大型充電站建設等。
下一步:全市全面供應符合國五標準汽柴油,機動車實施國五排放標準,2015年年底前全面淘汰黃標車。
開展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及除塵治理工作,全市2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已全部完成治理并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完成905平方米和240平方米鋼鐵企業燒結機脫硫除塵改造,4000噸/日水泥窯新建脫硝設施,247座加油站和儲油庫油氣回收治理,56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治理或關停;對97家占全市工業燃煤量90%的重點企業安裝了大氣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
淘汰140萬噸煉鐵(燒結)、229萬噸水泥落后產能,對34家污染和危化企業實施搬遷或關停,對1.2萬家存在“散、弱、低、粗、污”問題的中小企業開始實行轉型升級,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700萬平方米和新建綠色建筑1200萬平方米;完成《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制定實施,出臺了《貫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會議精神12條措施》,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區域聯防聯控。
控塵 控車 控工業污染 控新建項目污染
專家建議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一是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效果要建立有效的跟蹤評估機制。大氣污染內因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外因是不利的氣象條件,二者綜合在一起就會造成大氣污染,因此評價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需要一定技術方法來剔除氣象條件變化造成的影響,這方面目前還比較欠缺,需要科學研究為之提供支撐。同時要動態跟蹤評估污染防治工作的環境效果,以便及時調整完善,為未來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管理機制”靠多方合力
二是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治理措施實施過程中的制度建設。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央到地方各部門、社會各界及公眾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因此,需建立切實有效的“政府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公眾積極參與”的城市環境管理工作機制,綜合利用法律、經濟、科技、行政、教育等手段保障各項措施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