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信息不公開透明,使公眾對司法機關公信力質疑。社會各界對于司法公開的呼聲不斷高漲。
10月16日,在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和耶魯大學中國法中心聯合主辦的“司法與公開”研討會上,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新聞中心處長姬忠彪介紹,最高法正在積極推進司法公開工作,要推進三大信息平臺審判流程公開平臺、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執行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并且司法公開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綱要,裁判文書上網規則正在積極地制定當中。
其中,在執行信息公開平臺中,未來公眾將可自由查詢被執行人的信息,其失信信息也將一目了然。
此外,《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最高法為了保障司法公開制度能得到落實,成立了司法巡查工作小組,建立了司法巡查工作制度。
三大平臺
當前司法公開的重點是建設三大信息公開平臺:審判流程公開平臺、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執行信息公開平臺。
姬忠彪介紹,今年審判流程公開的一大亮點是利用網絡和微博直播庭審工作。今年1~9月份,各級法院利用官方微博直播庭審800多場次,利用官方網站直播庭審達900場次。
6月28日,最高法的二級政務網站中國裁判文書網開通,兩天后,《最高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布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辦法》要求除法律有特殊規定情形外,最高法生效的裁判文書全部在最高法的政務網站公布。以此為依托形成了裁判文書公開平臺。
據悉,截至目前,最高法已經分兩批公布了上千份裁判文書,今后會繼續。對于地方法院裁判文書上網的工作,要求5年時間在全國進行全部上網。對于高級法院裁判文書的工作要求明年5月以前全部上網。
除了法律規定不能公開的案件,比如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案件的裁判文書不能上網外,其他的都要上網公開。
為了破解執行難問題,最高法建立了執行信息公開平臺。
目前,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已于去年開始運行,現在錄入的是1600多萬案件。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查詢系統計劃在11月運行,屆時最高法官方網站將專門公布失信被執行人的查詢平臺,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相關信息。
最高法執行局局長劉貴祥此前表示,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通過向社會公開,以各種方式推送到銀行、工商、公安、稅務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參與部門,供他們作為信用評價和懲戒的依據,迫使失信被執行人自覺履行債務。
豐臺法院執行一庭副庭長左紅衛曾表示,失信“黑名單”并非永久性的,當失信被執行人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與申請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并經申請執行人確認履行完畢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便會將其有關信息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刪除。
現實困境
盡管司法公開受到歡迎,但是,也有法學專家擔憂由于現行體制制約,以及程序性配套措施的缺乏會導致司法公開工作在地方各級法院落實過程中遇到阻力。
“最高法制定司法公開的相關制度,重點是基層法院能否落實執行,如果不執行這些規定怎么辦?”陳旭律師說。
一位最高法的工作人員表示,此問題也困擾著他們,按照現行的法律體制,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之間是指導關系,不是行政機關上下級之間的領導關系。
姬忠彪介紹,為了解決此問題,最高法監察局專門成立了司法巡查工作小組,建立了司法巡查的工作制度,到各級法院進行巡查和督察,如果發現違反最高法規定的,或者對最高法規定存在著不落實的情況,會及時地向當地高級法院通報,讓他們拿出舉措。或者由最高法督促他們拿出真正的舉措等,采取這樣的措施促進他們在制度的落實方面達成一些切實的舉措。
此外,經濟條件也可能成為制約司法公開的障礙。
甘肅某基層法院的一位法官說,由于各地經濟水平差異,我國法院的技術條件非常不均衡是客觀事實,中西部地區法院在文書電子化方面存在物力、財力上的欠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司法公開工作的進行。
一位中部省份基層法院的負責人對此問題表示擔憂,基層法院面臨非常大的工作壓力和信訪壓力,“有些辦案方式確實和法律規定有差異,真要司法公開,全部程序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我們的工作壓力會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