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人質疑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本土化,但上周剛剛完成的一筆10億美元銀團貸款顯示,這家企業已被國際資本熱烈追捧。
這筆10億美元的三年期貸款,總共有29家國際性銀行參與,其受歡迎程度空前。“從業10幾年來,我從未看到有一家中國非上市企業,獲得如此眾多國際銀行的追捧。”參與這筆貸款交易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
10億美元貸款試水
如果非要有個比較,在去年阿里巴巴(NYSE:BABA)未上市之前,曾經完成一筆80億美元的銀團貸款,當時總共,獲得了23家銀行的參與。如果從數量上比較,似乎小米的受歡迎程度比阿里巴巴更勝一籌。
這筆三年期的貸款的結構分為兩部分,一半是定期貸款,另一半是循環貸款。循環貸款,為小米再融資提供了較高的靈活性。
循環貸款是指先向商業銀行申請一個最高貸款額度,爾后在這個最高額度控制之下并在合同有效期內,企業根據資金需要可隨時申請銀行放款,并且在歸還部分借款后還可以重復使用相應的額度。
而小米這筆銀團貸款的利率也看起來非常優惠,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加上2.325個百分點,而同類中國民營企業大概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上2.5個百分點。
“小米無論商業模式及規模,以及發展前景,都令其它中國民企望其項背,因此利率有優惠,也顯示國際資本對其故事的認可。”上述參與這筆貸款的人士說到。
而觀察參與此次銀團借貸的29家銀行,其中20家為聯席牽頭銀行,這些銀行來自全球各地。除了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高盛及瑞信等歐美大行,還包括巴西銀行、日本三菱東京UFJ銀行、馬來西亞銀行(Maybank),以及香港的工銀亞洲,臺灣的銀行等。
國際銀行們“共襄盛舉”,其中一個原因是參與貸款被視為深化與企業關系的一種途徑,以期望在小米未來再融資,以及上市時可以分一杯羹。
先例在前,去年6月,23家銀行參與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前總計80億美元的貸款。而其中一些銀行之后因為阿里巴巴的上市,賺的“缽滿盆滿”。
而小米選擇銀團貸款的方式,而非發債等方式融資,目的亦很明確,因為“銀團貸款是一種建立國際銀行關系的最佳方式,這為小米海外擴張奠定堅實基礎”。一名參與銀團貸款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說到。
有望2016年上市
小米自今年以來國際化步伐頗為兇猛。繼去年把業務悄然擴展到香港和臺灣市場后,今年2月即把新加坡作為進軍大中華市場的重要一步。
而在今年7月小米進軍印度市場,并特別指定在有“印度亞馬遜”之稱的電子商務網站Flipkart上銷售小米手機。而首日開售的近一萬部手機在銷售開始后5秒內便宣告售罄。
“我有三部手機,一部是蘋果,一部是黑莓,另一部就是小米,我去中國出差會用小米。”一位外資投行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小米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談判,對公司的估值可能將達到500億美元(約合3000億人民幣)。而小米在2013年8月份的一輪融資,估值還只是100億美元。
此外,彭博也報道說,小米的最新估值有望在400億-500億美元。
如果此輪成功,這意味小米公司目前的估值已經遠遠超過索尼公司的210億美元估值以及聯想集團的160億美元。
“(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的野心很大。”上述人士同時預計,此估值在今后的三年內還將翻番,待到小米上市時,公司估值可達1500億至2000億美元,此估值恰好與阿里巴巴上前的水平相當。而對于上市時間,他給出的預估時間表是“大概在2016年或者2017年。”
在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之后,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TMT領域的胃口并沒有縮減。“國際者一直在關注下一個中國新科技公司奇跡,而小米則是阿里巴巴之后最有希望的中國企業。”
如此短時間內估值成倍躥升的“火箭速度”,直接反映出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的迅猛擴張。美國戰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在10月底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小米公司在僅僅進入智能手機市場三年后,便成為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機供應商,全世界市場份額達到6%,僅排在兩大手機巨頭三星和蘋果之后。
去年,雷軍在美國硅谷的一場科技論壇上誓言:“美國一定是我們特別想進入的市場,但是一定是準備好了再來。”
然而上述投行人士表達出對小米惟一的擔憂是:作為小米的“門面”,雷軍在出席一些國際會議的時候卻往往需要帶一個英文翻譯。
“如果非要把雷軍和馬云做一個對比的話,我惟一擔心的是,他并不像馬云那樣熟稔于向國際資本市場講故事,我不確定雷軍是否能像馬云一樣通過一張嘴讓國際市場興奮起來。”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