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礦業大國,年開采量已超過 50 億t. 礦山資源的開發為我國提供 95% 以上的能源,80% 以上的工業原料和 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的同時,其廢棄物的排放不僅破壞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也加重了對礦區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我國因采礦累計占用、破壞土地達743 萬 hm 2 ,尾礦堆積量已高達 80. 51 億 t. 尾礦中高濃度的重金屬進入環境后,導致礦區及周邊地區土壤質量下降,生態系統退化,農作物減產,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的健康.
目前,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利用生物或物理、化學技術方法從土壤中去除重金屬; 二是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降低其在環境中的遷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具體的技術措施包括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熱脫附、化學淋洗、固化-穩定化、氧化-還原、電動力學、聯合修復等. 其中,土壤淋洗修復技術具有見效快、效果顯著、適用范圍廣、處理容量大等特點,具有較好的實際應用前景. 化學淋洗技術的關鍵是選擇、開發具有針對性的淋洗劑和制定適宜的修復工藝程序. 目前,常用的淋洗劑有無機淋洗劑(酸、堿、鹽等)、人工螯合劑(EDTA、DTPA、NTA 等)、天然有機酸、表面活性劑等.本研究針對我國南方某鎘鉛鋅等多金屬復合污染尾礦土壤,分析了蒸餾水、不同濃度的草酸、檸檬酸、乙酸、硝酸和 EDTA 對重金屬的提取能力,并在篩選的淋洗劑的基礎上,從淋洗次數、土水比、淋洗時間等方面尋求最佳的技術和工藝參數,以期為該類土壤的有效化學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