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發生的這些大事來推測,在不久后的農村,將面臨著三大挑戰。
當然,這對于農民來說也是機遇。
一、種植更加市場化
從玉米價格持續下跌,我們可以嗅到一絲農村糧食政策的變化。
在以前,農村種植作物中最穩定的其實就是糧食價格了。無論其它農產品價格如何變,糧食價格基本上都是一條水平線,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在未來,可能會更多得鼓勵以市場為核心的種植模式。
像玉米這樣的作物不再調控其價格,把價格交給市場去調控。
說白了,就是所有的種植作物向著經濟作物看齊。
比如大蒜,價格就是市場調節的,忽高忽低。
這對于農村種植戶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過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從目前來看,像玉米之類的糧食作物價格太過穩定未必是一件好事兒。
因為無論是玉米賣9毛錢一斤還是賣6毛錢一斤,所有農民都賺不到錢!
而反觀大蒜,則價格波動厲害,偶然出一次蒜你狠,就能讓種植戶賺錢。
這也是吃大鍋飯和有能者居之的區別。
二、農民更加職業化
取消農村戶口,對于部分農民來說是不理解的。
尤其是40歲以上的農村居民。
而對于20—30歲這一邊的農村青年來說,是比較樂于接受的。
取消農村戶口,目前看只是一個形式名稱的改變。
而透露出的信號就是,未來農民更傾向于職業化。
舉例說明一下,什么叫職業?
比如,我在甲公司上班,我覺得不好,那我就不干了,跳槽到乙公司。這個過程中,我不會受到曾經甲公司的在職身份限制。
說白了,我做得就是一份工作,不是一個等級身份。
推行農民職業化,對老一輩農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對于年輕的新農民來說,必然是一個機遇。
讓年輕的新農民有了更多得選擇。
也許不久的將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也能享受到城市工作者的五險一金以及其它勞動者待遇。
三、離開農村或留下
目前,從城鎮化和土地流轉的發展進度來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到城里落戶了。
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越來越少。
這對于農村目前的種植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又對于那些始終堅持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機遇。
當土地流轉速度加快,承包土地將是農村的第一個紅利。
相對于城里來說,未來的農村的市場是巨大的,而競爭者則會越來越少。
留在農村的農業生產者,將能分到更多的蛋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