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體組成或轉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其重要的植物來源就是玉米、大豆、甘蔗等農作物。它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具有良好的可貯藏性和可運輸性,可提供可替代石油的液體燃料。狹義的生物燃料僅指液體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等。
生物燃料的特性
1、多樣性
①原料上的多樣性:生物燃料可以利用作物秸稈、林業加工剩余物、畜禽糞便、食品加工業的有機廢水廢渣、城市垃圾,還可利用低質土地種植各種各樣的能源植物。
②產品上的多樣性:能源產品有液態的生物乙醇和柴油,固態的原型和成型燃料,氣態的沼氣等多種能源產品。既可以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也可以供熱和發電。
2、物質性
可以像石油和煤炭那樣生產塑料、纖維等各種材料以及化工原料等物質性的產品,形成龐大的生物化工生產體系。這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可能做到的。
3、可循環性和環保性
生物燃料是在農林和城鄉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產品;生物燃料的全部生命物質均能進入地球的生物學循環,連釋放的二氧化碳也會重新被植物吸收而參與地球的循環,做到零排放。物質上的永續性、資源上的可循環性是一種現代的先進生產模式。
①可循環性:生物質能的載體是有機物,所以這種能源是以實物的形式存在的,是唯一一種可儲存和可運輸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它分布最廣, 不受天氣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即有生物質存在。
②環保性:從化學的角度上看,生物質的組成是C-H化合物,它與常規的礦物燃料,如石油、煤等是同類。由于煤和石油都是生物質經過長期轉換而來的,所以生物質是礦物燃料的始祖,被喻為即時利用的綠色煤炭。
4、對原油價格的“抑制性”
生物燃料將使“原油”生產國從目前的20個增加到200個,通過自主生產燃料,抑制進口石油價格,并減少進口石油花費,使更多的資金能用于改善人民生活,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危機。
5、產業發展性——帶動增收
生物燃料可以拓展農業生產領域,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能促進制造業、建筑業、汽車等行業發展。在中國等發展生物燃料,還可推進農業工業化和中小城鎮發展,縮小工農差別,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
生物質燃料的應用
生物質作為能源利用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生物質顆粒燃料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和加拿大,90年代初發展于歐洲。尤其是瑞典、丹麥和奧地利對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最普遍。1996年瑞典議會通過議案逐步淘汰核電,而以生物質顆粒燃料發電替代,其2001年生物質顆粒燃料產值達7 000萬歐元。
現在很多國家致力于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歐洲各國都在商討如何加大力度利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顆粒燃料是一種最具潛力的替代固體燃料用于供暖和發電的新興能源,秸稈顆粒機可壓制的玉米秸稈顆粒燃料、小麥秸稈顆粒燃料等。
隨著生物燃料被廣泛認可,秸稈制粒、壓塊秸稈煤技術和設備相繼問世。秸稈制粒、壓塊兼具環保效益,將秸稈變廢為寶,既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也保護了環境,解決了各級政府秸稈處理的難題,讓秸稈等可燃生物質被有效轉化利用,成為新晉的環保能源。
生物質燃料顆粒機是用來生產顆粒燃料的主要設備,靠壓輥和環模對原料進行擠壓來生產顆粒燃料。該設備既有助于促進能源多樣化,協助我們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對環境壓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物質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總產量約8億多噸,是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但由于技術和意識的缺乏,大量農作物秸稈未能充分利用,有的露天燃燒,有的直接排入自然環境,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利用各種農業生物質能轉化技術將其轉化成高效、潔凈、高品位的能源及其他有益的資源,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我國的能源儲備,還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多信息,請咨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