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進入超級老齡社會,這意味著每兩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一個老人。不僅中國,老齡化問題亦波及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日益成為國際性話題。全世界人民都在發愁:老了以后咋辦?
在國內,老有所養,除了牽涉養老金問題,還包括醫療保健、養老居住、老年護理等方方面面。從老齡化到深度老齡化、再到超級老齡化社會的演變過程中,未雨綢繆,盡快制定和完善公共養老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政策措施,成為眼下的當務之急。
讓窮人也住得起養老院,是不少發達國家政府養老設計的重要原則。在澳大利亞,政府出錢而且出大頭建養老院,發展社區和家庭養老服務。基礎護理費和食宿費由政府和受照顧者共同分擔。但若遇到經濟條件差的老人,政府會增加補貼,甚至最終為老人免單。
對于國內養老機構避之不及、保姆不愿照顧的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加拿大政府規定,養老院每收留一個這樣的老人,每天可得到116加元補貼。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養老待遇,即使重病老人也有地方收留。
當然,政府不是“冤大頭”,其買單行為大都本著照顧最弱勢群體的原則。在德國,如果不需要護理、夠不上重病的老人也想住養老院,沒問題,但必須“全自費”。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在許多老人看來,養老院再好,也不如自己家好。于是,居家養老、就地養老在一些發達國家蔚然成風。
荷蘭便是倡導這一理念的國家之一。即使老人癱瘓在床,荷蘭政府仍然鼓勵他們在家養老,并為此提供天天登門的醫療和日常護理服務。英國的上門服務細致到了幫老人購物、清掃、洗衣、做飯、取處方、外出陪伴等,某種程度取代了私人家政保姆的角色。在新加坡,政府還提供日托服務,成立所謂的“托老所”。白天老人在這里接受照顧和護理,有人給做飯,門對門式接送;晚上回家與家人同住。
無論登門,還是“日托”,顯然都可讓老人住得更舒心,也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醫院床位短缺的難題,避免發生國內個別養老院“百年等一床”的尷尬局面。
除了資金、養老模式和服務種類外,一些國家養老院的硬件和軟件設計“體貼入微”。小到過道寬度、噪聲標準、是否方便公交購物,大到從業人員的資格審核、養老機構官網的專業化設置、以及養老院如何分類,都是重要考核指標和數據,處處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以日本的養老設施為例,專為處于不同身體條件和社會情況的老人量身打造,有的為一般健康老人設計,有的為低收入者打造,有的針對護理程度較高的老人,有的為患有認知癥的老人提供服務,有的是醫院和家之間的過渡性養老設施,還有的提供無護理保險的臨時護理。如此細致周到的分類,總有一款適合你。
記得歌手汪峰唱道:“也許有一天,我老無所依……”的確,人終有一老,終有需要依靠和照顧的一天,而中國“兩人養一老”的超級老齡社會正在迫近。老齡化時代,如何能讓自己及家人老有所養,不致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嚴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