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默克爾在柏林接見到訪的奧巴馬CFP供圖
德國媒體披露,美國和德國將簽訂一份協議,承諾互相不監控對方。竊聽門事件“主角”斯諾登則表示,愿意赴德國參與對美國的司法指證。
美同意在產業范圍內互不刺探
《法蘭克福匯報》3日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代表和情報部門官員與美國白宮官員會談,討論互不監聽協議。協議將于明年年初達成。《明鏡》周刊以一名參加談判的德國官員為消息源,同樣提到德美正商討協定,說美方已經同意,在產業范圍內“互不刺探”。報道說,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在談判中承認曾監聽默克爾手機。而亞歷山大先前與美國民主黨籍國會參議員范斯坦會面時,被問及是否監聽,回答“現在沒有(監聽)”。
美國“監聽門”曝光后,德國代表上月30日前往華盛頓“重建互信”。默克爾政府認為,如果美國不采取更顯著的方式澄清有關情況,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有可能被擱置。
奧地利被曝也遭美國安局監聽
奧地利媒體2日報道說,美國國家安全局一名名為德雷克的前特工稱,奧地利境內的國際電話通訊同樣受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大范圍監聽。在上周披露出來的非常機密的美國情報機構特種部隊位置圖上,這個監聽站被稱作“維也納及附件”。這一名稱幾乎總是一種委婉表達,即以使領館為掩護積極開展行動。“無人遙控”意味著監控設備并不是一定要現場有人操控,而是可以遙控。
《側面》雜志委托民調公司開展的民調結果顯示,32%的奧地利人相信,自己的電話通話曾經被監聽過。
早有先例
五國組建全球監聽系統
1946年,英美兩國簽署了一份名為《英美協議》的文件。根據協議,兩國將在二戰后繼續在情報方面進行合作。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新西蘭3個英聯邦國家先后加入該協議,“五只眼”正式形成:澳大利亞主要負責監聽南亞及東亞地區;新西蘭負責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加拿大在冷戰時期曾負責監聽蘇聯,冷戰后繼續監聽俄羅斯,并搜集中國、拉美地區的情報;英國負責歐洲及俄羅斯位于歐洲的地區;而美國在監聽非洲和加勒比地區之外,將重點放在中東、中國以及俄羅斯。
國際時評
把美式“監聽帝國”關入“籠子”
實際上,美式“監聽帝國”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搜集戰略、武器裝備、技術和經濟信息的范疇,體現了一種驕狂自大和信義缺失。歐洲輿論認為,美國的所作所為已成為一種“新型帝國的代表”。
華盛頓建立“監聽帝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最近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尋求通過控制全球信息扭轉不可避免的頹勢,通過監聽整個世界精確跟蹤民眾的思想動態,正成為美國在全球競爭中最重要的一種資源。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安全牽系著國際關系體系的穩定。針對美國的胡作非為,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規則,把美式“監聽帝國”裝入籠子,是國際社會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