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報》網站12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在亞洲的長期戰略會引發災難嗎?
11月23日,中國宣布新的防空識別區,讓許多人毫無防備。不過美國對防空識別區的反應也很迅速。數天后,關島兩架B-52轟炸機
飛入該區域。中國沒有阻擋,但稱自己“監控”了美機。日本和韓國的戰斗機也挑戰新防空識別區。韓國甚至擴大了自己的防空識別區。
不過,中國在制定計劃時肯定知道且考慮到了設防空識別區可能引發的美國反應和鄰國反彈。這恰恰是關鍵點。美國外交似乎更講求實際,有明確目標,有時可以說是短視。中國則有著放眼長遠的歷史,會耐心等待直到自己的地緣政治目標逐步實現。
這種模式在中國歷史中屢次出現,特別體現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在朝鮮戰爭時期處理事務,以及如何處理與蘇聯復雜的關系。
中國是在外交決策中使用圍棋原則的大師。在這種古老的棋類游戲中,目標是靠包圍對手獲勝,哪怕優勢只有一點點。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2011年《論中國》一書中對此有過討論——“對弈雙方輪流在棋盤上任何點落子,不斷積聚有利形勢,同時試圖包圍和吃掉對方的棋子。棋盤的不同區域同時進行多場較量。棋手執行戰略計劃,力量平衡隨著雙方每一步棋改變。”
基辛格還寫道,危機管理的藝術就是提高風險,讓對手不敢繼續下去,同時要以一種避免針鋒相對的方式進行。
如果中國近來在亞洲的舉動屬于這種情況,那確實是一個危險游戲。雖然北京可以在南海和東海擴大邊界,但問題在于其他國家會不停反對,甚至締結聯盟對付中國。簡言之,日本、韓國甚至臺灣都承受不起唯中國馬首是瞻的代價。它們的生存依賴于不投降。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屈服了,就算是在防空識別區問題上,也無法在不進行武裝沖突的情況下挽回損失。
中國必須自問,能否繼續與日本和韓國對抗,同時應對在南海與菲律賓和越南的沖突。日韓仍然得到盟友美國的支持,而菲也是美國盟友,越南也與華盛頓加強外交關系。同樣重要的是,越南也正與亞洲另一個大國印度發展關系。中國的長期包圍戰略能否最終勝出,只有讓時間來證明。不過,這是一場危險的游戲,可能產生災難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