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想的中日東海軍事對抗棋局中,國產殲轟-7“飛豹”戰斗轟炸機,被認為是解放軍這方類似于“炮”或“馬”這一類的利器。
樂觀者認為,“飛豹”機群有能力從空中毀滅日本海上自衛隊威風凜凜的“十·九”艦隊。而悲觀者則懷疑,“飛豹”掛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難以刺穿日本6艘宙斯盾防空驅逐艦構筑的“銅墻鐵壁”。
2013年終,東海棋局的中國一方,加上了一個沉甸甸的砝碼。
據《環球時報》報道,日前“飛豹” 的最新改型——殲轟-7B戰斗轟炸機的飛行視頻與照片在網上曝光。據悉,殲轟-7B裝載了全新的飛控、航電與電子戰系統,而伸縮式受油管使其獲得作戰半徑的提升,加上翼下鷹擊-12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足以使中國海軍航空兵對周邊海域的打擊范圍和控制能力飆升。
在這片海天,宙斯盾戰艦撐開的那頂巨傘,隨時可能被撕得千瘡百孔。
空中加油聯手鷹擊-12導彈
可撕裂宙斯盾戰艦防御網
露面于1998年珠海航展的殲轟-7,在中國海航的戰斗序列中,是與蘇-30形成“高低搭配”的“大眾化”戰斗轟炸機。“飛豹”主要用于對地、對海攻擊,并具有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
殲轟-7及改型殲轟-7A,優點是作戰半徑大,軍事專家徐光裕接受采訪時還透露,殲轟-7的載彈量甚至超過蘇-30。但老“飛豹”掛的鷹擊-81、鷹擊-83反艦導彈,慢吞吞的亞音速,卻可讓宙斯盾戰艦舒舒服服、有條不紊地攔截。
而殲轟-7B對這個弱點,進行了很有針對性的“進化”。從殲轟-7B的822號原型機照片上來看,脊背和主起落架前方有兩塊全新設計的天線,在駕駛艙左前方安裝有伸縮式受油管。這些改進,符合今年年初《中國航空報》對中航工業第一飛機研究院某型飛機的描述:電傳飛控系統、加裝某裝置、掛載超大型外掛物等。
這里的“超大型外掛物”,被分析家廣泛解讀為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根據珠海航展透露的資料,鷹擊-12采用了革命性的固體沖壓發動機。由飛機在1萬到2萬米高空發射后,在這個空氣較為稀薄的高空,鷹擊-12最終可達4馬赫的巡航速度,最大射程達到400公里。
據超級大本營軍事網站主編李小健分析,鷹擊-12不僅飛得快且遠,打擊精度和抗干擾能力也是其強項。尤其是,它針對宙斯盾系統的新一代改進型海麻雀、拉姆防空導彈系統,“量身定做”了專門的航路規劃,在“飛豹”與轟-6K“戰神”轟炸機的“飽和攻擊”下,徹底撕碎宙斯盾的防御網。
坊間普遍認為,能夠獲得加油機支援的殲轟-7B,作戰半徑將提升到1700公里左右,聯手突防能力超強的鷹擊-12,這一“黃金搭檔”不但會成為所有宙斯盾戰艦的噩夢,還能對靠近中國東南沿海方向的美國航母戰斗群,構成有效的威懾。
飛控優化機身強化
必須空戰時可以一戰
雖然從外表看不出與老款有多大的差別,實際上,“飛豹”B的“五臟六腑”大都煥然一新。
根據《中國航空報》的報道,殲轟-7B換裝了中國目前最先進的電子戰系統、綜合航電系統與玻璃化座艙之外,飛行控制與操縱系統也進行了升級。
為了對地、對海攻擊,“飛豹”經常要在低空飛行、并進行戰術機動。在大氣稠密的低空飛行,對飛機的操縱性能的要求很高,殲轟-7采用了我國第一代控制增穩系統(CAS)。這套系統雖然比機械操作系統先進,卻十分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比如系統體積大,另外由于摩擦、金屬疲勞等原因,系統會產生信號遲滯。同時,由于力直接作用在機體上,容易傳遞機體的振動,從而導致駕駛動作變形。
李小健分析認為,殲轟-7B很可能換裝了當今世界主流的三軸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使用電傳操縱系統,飛行員的操縱動作通過轉換器轉變為電信號,經電腦控制器處理,再通過電纜傳輸到襟翼、副翼、尾翼等控制面。”
這樣,便省掉了傳統操縱系統中的機械傳動裝置與液壓管路,大大降低了系統的重量和體積,明顯提高飛機的操縱品質,結合放寬靜穩定度等先進戰斗機技術,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飛豹”的機動性能。同時,這樣的舉措,還可以減少地勤人員的維護工作量。
另據報道,殲轟-7B的機身結構還采用了大量的復合材料,減輕了“體重”,此舉所節約出來的重量,被用于加強機身的強度。身子骨結實多了,“飛豹”B就可以做出更激烈的機動動作。
“飛豹”總是在翼尖掛載格斗空空導彈,經常被譏笑為“聾子的耳朵——擺設”。現在,“飛豹”B即使不得不面對空戰時,也有了一戰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