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調查局日前搜捕了3名涉嫌貪腐的公職人員,他們分別是北卡羅來納州最大城市夏洛特市市長帕特里克·坎農、紐約州州眾議員威廉·斯卡布羅和加利福尼亞州華裔參議員余胤良。一時間,民主黨多名官員涉腐成為美國的新聞焦點。
據美國司法部公布,過去20年內,美國共有2萬多人因腐敗被判有罪,其中,最近10年與前10年相比增長3.2%。2012年7月30日,全球著名調查公司蓋洛普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7%的受訪者認為腐敗是聯邦政府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國民眾對腐敗問題的關注度首次超過降低聯邦赤字、反恐、社保醫療等熱門議題。以上數據表明美國國內腐敗現象依然很嚴重。
美國腐敗形式
近年來,美國腐敗案件頻發,歸納起來,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四種:
收取政治獻金。在每次選舉之前,政黨都要千方百計地拉贊助,拿了錢的政客上臺后自然會巧妙運作,在制定某些宏觀政策上向特定行業傾斜,或操縱政府為某些捐贈者謀得私利。這也波及了司法領域,極大地妨礙了司法公正。從美國近年來的腐敗案件情況來看,以政治獻金為誘餌進行權錢交易已經成為了美國腐敗的主要形式。
游說交易。游說在美國由來已久,原本是指民眾采取各種方法向國會議員表達意見,保證國會立法客觀公正。但利益集團及大量資金的卷入改變了其本來面貌。利益集團高薪聘請擁有大量政治人脈的說客對國會議員進行游說,促使其通過利于自己的法律。說客們為達到目的可能向議員們傳達片面或扭曲的信息,甚至進行賄賂。
“旋轉門”現象。所謂“旋轉門”,是指個人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雙向轉換角色的機制。一些公職人員在決策上傾向于某些利益集團,但他們在任期間并不收受回報。一旦離職卸任,這些人則會依仗之前對某些利益集團的恩惠而在私營部門謀得高職,坐享天價薪水。如內布拉斯加州有16名前議員連任失敗或離職后被高薪聘為大型公司的游說人員,其中不乏煙草和醫療保險等特殊利益集團。
跨國賄賂。雖然美國早在1977年就出臺《海外反腐敗法》以遏制本國企業在全球的行賄行為,但這部法律并沒有起到根治作用。近年來,盡管美國加大了對海外賄賂行為的打擊力度,但美國企業跨國賄賂之風依舊愈演愈烈。
美國腐敗特點
根據對美國腐敗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腐敗主要呈現出制度性、邊緣性、普遍性、集中性、國際性等特點。
制度性。政客與利益集團之間的腐敗交易在美國已經制度化,成為了一種“合法腐敗”,確切地說,“合法”的外衣隱藏了這些交易的腐敗本質。在美國政治發展進程中,一些曾被看作是腐敗的行為逐漸演化成政治過程中的正常部分,比如利益集團可以向競選者提供巨額競選資金、可以邀請議員到別墅度假,為其服務的游說活動也日益職業化和商業化。而這些都是權錢交易滋生的土壤。可以說,美國最大的腐敗就是將腐敗制度化、合法化。
邊緣性。美國腐敗的邊緣性有兩種含義。一是腐敗界限模糊。在美國,腐敗者往往把個人利益摻雜進公共政策之中,打著公眾福祉或國家利益的幌子來尋求私利,從而模糊了違法腐敗的邊界。二是公眾對腐敗的認知被邊緣化。美國現行的選舉制度本身就頗受非議,加之各種競選名目繁多,以至于選民大多認為非中立媒體的一些腐敗報道只不過是黨派競爭的慣技。由于民眾對腐敗報道的信服度較低,即使真實的腐敗指控也可能因為激烈的政黨競選變得邊緣化。
普遍性。在美國,腐敗存在于從聯邦、州到地方的各級權力機關中,上至國會議員、下達地方普通公職人員都可能與腐敗發生關系。而且,從政治賄選到教育領域的貪污,從立法腐敗到醫療衛生領域的黑幕,腐敗已蔓延滲透到了社會各個行業。比如,美國各大醫藥公司每年要花費60億美元來進行他們所謂的“醫生培訓計劃”,接受“培訓”的醫生要么會收到價值不菲的禮品,要么可以免費享受豪華假日旅行,而這些花費自然會計入藥品成本。
集中性。美國司法部發布的1992—2011年間美國各級政府官員腐敗狀況的統計數字表明,聯邦政府的腐敗案發率最高,地方政府次之,州政府最少。可見,美國的腐敗多集中在聯邦政府、國會等高級權力機關,特別是在利益集團代言人或說客、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及其助手組成的“鐵三角”關系之中。此外,從各種分析數據來看,政治競選、政府采購、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也因其背后的巨大利益成為了腐敗的高發區。
國際性。美國作為最主要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之一,其國內的許多大企業都已發展成擁有眾多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跨國公司。這些企業為了獲取商業機會、贏得更大的海外市場份額,不惜鋌而走險,以支付巨額咨詢費、贈送有價證券、提供免費旅游或考察機會等手段賄賂外國政府官員。這已經成為了美國公司海外擴張采用的一種彼此心照不宣的商業“潛規則”,同時也使美國企業的賄賂之風蔓延到了全球,呈現出了國際性的特點。
美國腐敗原因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公布的數據表明,美國面臨著其獨特的腐敗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政黨選舉制度缺失。美國的政黨政治特別是政黨選舉的資助制度客觀上為腐敗創造了條件。隨著政府機構和職能的不斷擴大,政治競選日益激烈,所需花費也日益增加,候選人對金錢的需求使利益集團有機會向他們提供大量且違法的競選捐助。美國一些州對政治獻金沒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不限數額地資助政治選舉。政客們一旦當選,自然會投桃報李。因此,這種不受限制的捐贈很可能演變成腐敗行為。伊利諾伊州前州長布拉戈耶維奇所面對的指控之一就是非法為捐款人謀求利益。
司法體制存在弊端。美國是普通法系國家,立法和執法者享受很高的獨立權,受到的監管并不嚴格。比如,美國聯邦法官實行終身制,一旦任職之后,便不受任何管轄。而且,司法部門的選舉同樣也涉及政治獻金問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聯邦檢察官隸屬行政系統,總檢察長由司法部長兼任。由于檢察官必須接受司法部的行政領導,司法部長解除檢察官的職位就像一名其他部長解除下屬一樣正常,政治可能妨礙司法公正,成為潛在的腐敗誘因。
對腐敗的懲罰力度不夠。在美國,許多政府官員都有自己的法律顧問。律師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出謀劃策,還可以起到緩沖屏障的作用,盡可能將懲罰降至最低。而且,受到腐敗犯罪指控的官員多以辭職了事,以逃避進一步的調查。而他們轉身便可以到私營部門擔任高職,幾乎沒有什么損失。比如,在價值30億美元的空軍采購合同中營私舞弊的美國國防部前高官達林?珠云最后只被判處了9個月的監禁和5000美元的罰款,之后即到波音公司擔任高管。
政治人身依附關系的存在。在美國,政府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種。政務官具有濃重的政黨色彩,無論是民選,還是由選舉獲勝的政黨任命,其與當選政黨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政治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如果發現上級腐敗,一些官員可能因為曾經接受過其提拔之恩或害怕自己的政治命運受到連累而不愿揭露甚至幫助掩蓋其腐敗行為。
廉政風險防控問題重重。美國“州廉政調查”網站曾公布調查報告,稱各州政府廉政風險防控不力,形勢堪憂。全美50個州中,沒有1個州被評為優秀,37個州得分剛剛及格,8個州得分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