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財經時報》4月9日文章,原題:處于中間的中國—南蘇丹最大石油進口國學著發揮影響力
南蘇丹的反對派武裝瞄上一個新目標:石油。他們的策略使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利益處于危險中。
現在南蘇丹的所有原油,都產自政府控制的上尼羅河州,反對派領袖里克·馬沙爾稱正動員手下占領那里的帕洛克油田。他們的勝利將不僅限制南蘇丹政府的收入,也會危及中國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正對南蘇丹沖突采取一種新戰略。眾所周知,北京在非洲通常實行不干涉政策,中企在非洲大量投資,而不太關心是誰掌權。但早在反對派瞄上帕洛克之前,中國就與西方和非洲調停者合作,試圖給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帶來和平。
荷蘭國際問題研究所分析家盧克·佩蒂認為,中國想要協助南蘇丹政府和反對派解決分歧。去年12月沖突爆發不久,中國就那樣做了。中國外長王毅1月6日在埃塞俄比亞表示,中國政府代表正訪問南蘇丹,并與雙方會談。
此后,中國一直是南蘇丹沖突調停的關鍵一方。其勸說雙方恢復和平與穩定的做法幾無爭議,但中國出現在談判桌彰顯一個新趨勢—這也是中國暗示數年的。比如2008年北京打破常規,就達爾富爾危機在言語上對蘇丹加大壓力。南蘇丹獨立后,中國還幾次主動調停蘇丹與南蘇丹圍繞石油的爭端。
佩蒂說:“不只是石油的事;中國政府不僅想要保護本國投資,也想保護自己的全球形象。中國通過在外交上加大力度,正在回應南蘇丹政府希望中國更積極的壓力、來自西方政府的壓力,以及國內民眾要求保護中國人海外利益的壓力。”
當前沖突中,盡管中國似乎決心不站在任何一邊,但它在調停中的角色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的一個轉折點。涉足高風險國家的中資公司可能希望把投資與政治分開,但當油田成為沖突雙方的關鍵目標,袖手旁觀可能越來越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