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7月9日報道,“不要重蹈覆轍!”德國全球新聞網8日以總理默克爾的這句話作為標題,回應人們有關德國和日本對二戰歷史不同態度的問題。報道稱,當天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的最后一天,她在清華大學發表了演講。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默克爾雖然沒有提日本,但她向聽眾介紹了德國的情況。默克爾說,德國在二戰之后的反思,也經歷了痛苦的過程。歷史歷歷在目,沒有人能夠撇清關系。每個德國人都必須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過去的作為和不作為有何不對。“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默克爾強調,“德國正視歷史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讓后代不要重蹈覆轍。”
默克爾在清華大學演講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明鏡》周刊8日稱,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默克爾表示,“如果中國經濟好了,全世界都會受益。”中國政府的決策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甚至德國。“今天,國際上沒有一個問題沒有中國的合作可以解決。”
在清華大學,來聽默克爾演講的人很多,座無虛席,還有許多臨時加位。演講后的現場答問進行了40多分鐘,默克爾回答了七八個問題,互動相當活躍。清華大學一名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問題覆蓋對二戰歷史認識、女性如何做政治家和世界杯奪冠猜想,默克爾的回答很坦率,也很機敏幽默。”
“只有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重要性超過德國!”德國《世界報》8日這樣總結默克爾這次訪華。報道稱,在對外關系中,德國對中國來說,是一種特殊的關系。默克爾第七次訪問中國取得圓滿成功,贏得數十億的大訂單,也談了人權等敏感問題。奧地利《標準報》稱,崛起的中國正在重新設定對外關系。而德國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中國以最隆重禮儀款待默克爾,因為中國在與歐洲建立新關系時,期望默克爾能成為合作伙伴和支持者。
除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外,德國還希望德中之間擁有一個新關系——“創新伙伴關系”。瑞士《新蘇黎世報》稱,默克爾期望和中國建立“創新伙伴關系”,其中不光包括知識和技術創新,也包括社會發展、人權進步和公民自由。德中兩國正在創新友誼,進一步拓寬已頗為寬泛的合作。但默克爾的創新愿望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
默克爾在演講中也提到人權,她說,“只有社會是開放和多元化的,給每個人自由,才可以開創一個成功的未來。”默克爾強調,與中國的人權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有德國媒體注意到,中國在這方面的對話中越來越主動。“中國企業要求德國考慮德國媒體的報道。”德國《商報》8日稱,這真是一個對德國總理的不尋常請求。有中國企業家抱怨不少德國媒體“不負責任地把報道重點放在人權上”,從而營造了一個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氛圍,這嚴重影響中德經濟交流。該報道稱,在中德經濟委員會的討論中,德國經濟界表示理解中國企業的觀點,認為德國媒體的一些不客觀報道,容易造成誤解。德國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實際情況比印象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