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4年8月10日,庫爾德武裝向“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發動反攻,重新奪回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兩個被占城鎮。
在去瑪莎葡萄園享受為期兩周的假期之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終于決定為美軍空襲“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打開綠燈,以阻止其兵鋒繼續向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前進。然而,正如奧巴馬不會為伊拉克的局勢而放棄休假一樣,被稱為奧巴馬主義的一整套外交原則和政策也不可能因為此次的空襲授權而發生變化。
美國無意摻合伊拉克內部教派斗爭
首先,我們應當理解奧巴馬此次到底做出了什么樣的決定。對于這位將伊拉克戰爭稱為“錯誤的戰爭”的總統而言,對于ISIS在伊拉克的擴張漠然處之并不需要承擔多大的政治風險,相反,允許美軍進行空襲反倒有“政策反復”、“承認錯誤”、“默認撤軍為時過早”的風險。因此,奧巴馬多次強調,這一行動不是為了阻止ISIS在伊拉克地區的擴張,而是確保其不再向埃爾比勒進軍,另外則要同時保證正在向欣雅山上的雅茲迪難民運輸救援物資的美國飛機不受ISIS的攻擊和威脅,因此只要ISIS不再繼續挑戰美國的有限目標,那么此次行動就會如奧巴馬所承諾的那樣,在任務范圍和持續時間上都非常有限。
奧巴馬直接說出了促使其做出這項決定的兩點原因,而這兩者在地位上還是完全不對等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目標,是要保護在埃爾比勒的美國軍事和外交人員,這在美國政治中絕對屬于奧巴馬不能忽視的“核心利益”;但是對于雅茲迪人的人道主義救援,則多少有些碰巧與順便的意思了,要知道奧巴馬雖然屬于民主黨左派,但是在不久前接受《紐約客》采訪的時候他就表示過,在諸如費盧杰這樣的遜尼派城,由于存在著嚴重的教派分裂現象,因此不是任何暴行都涉及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同理也就不一定是對美國的威脅,也不需要美國來加以應對。
因此,這兩點分量不同的原因實際上還有一個沒有明言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涉及非阿拉伯或是非伊斯蘭族裔,同時又都發生在阿拉伯—庫爾德分裂帶上,這些族群和這一地區向來就對美國態度最為友好,不然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美國人待在埃爾比勒。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奧巴馬對于伊拉克內部教派斗爭的“審美疲勞”并未有絲毫改變,美國扶植庫爾德人和其它少數族裔的政策也沒有發生變化,假如ISIS繼續向南而非向北發動攻勢,奧巴馬的伊拉克政策可能就會再度回歸“事不關己”的狀態。
恐怖主義源頭在當地,只靠美軍沒用
其次,我們還應當理解奧巴馬的伊拉克政策到底是什么。目前很多批評者認為奧巴馬的國安團隊在伊拉克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對于保持在伊拉克的駐軍并不積極,因此沒能與馬利基政府達成新的駐軍協定,只得在小布什政府的條約到期后按計劃撤出;第二是沒有將敘利亞和伊拉克政策關聯起來,沒有在兩國同時對ISIS展開有效的打擊和遏制。但是這兩種批評都未必能站得住腳。
在伊拉克駐軍問題上,奧巴馬的國安團隊在第一任期內其實并未準備全部撤出駐伊美軍,而是計劃留下5000人左右的部隊來協助伊拉克安全部隊進行反恐行動,尤其是給予后者空中支援。但是歷屆美國政府在駐軍問題上的底線就是,海外的美軍必須享有在法律上的豁免權,而奧巴馬政府更是特別要求這一豁免權必須以條約的形式由伊拉克國會予以承認。然而,盡管馬利基代表的是在國會占多數的什葉派,但是這一派議員卻是反美勢力的中流砥柱,而遜尼派上層盡管愿意美國繼續駐扎,但是卻無法說服基層選民,因此熱心促成美伊達成駐軍協定的庫爾德人也就孤掌難鳴。最終,奧巴馬政府拒絕了馬利基用行政命令保證美軍豁免權的提案,從伊拉克撤出了全部的部隊。
在當時,就連目前猛烈攻擊奧巴馬政府的麥凱恩也贊同這一做法,這是因為美國軍隊的法律地位可以說是美國的一項“原則問題”。實際上,奧巴馬對于馬利基政府甚至伊拉克國民本身都是非常失望的,他表示如果伊拉克國內的分裂繼續延續下去、其政治家和國民的反美態度不能得到改變,那么在伊拉克保持駐軍將會帶來更多的麻煩,而不是解決它們。因此,奧巴馬目前的基本立場就是從不后悔從伊拉克撤軍的決定。
至于沒有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采取綜合措施打擊ISIS,奧巴馬目前的立場已經相當清楚,那就是ISIS從本質上來說其源頭在于當地,并不是靠著美國的軍事打擊就能加以解決的。正如奧巴馬表示授權空襲并不是為了遏制ISIS的擴張,他還反復表示只有團結的伊拉克政府、統一高效的伊拉克安全部隊才能擊敗來自ISIS的威脅,而美國做不到這一點。
就在授權進行空襲的同時,奧巴馬還繼續表示暫時不會考慮加強對伊拉克政府的軍事援助,而其基本底線就美國的伊拉克政府是建立在伊拉克政府自身的國內政策和對美政策之上。目前,奧巴馬明言對伊的軍事援助必須是在伊拉克產生新的政府之后,而后者自從今年4月起就由于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之間嚴重分裂而遲遲無法在大選之后產生出新的議長和總理,只能由各方都不滿意的馬利基繼續履行總理職務。奧巴馬所提出的這一前提條件明顯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達成,而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在11月底之前都不可能產生任何新的成果,而這也凸顯出現任美國總統其實根本無意改變現有的伊拉克政策。
奧巴馬國內壓力處于正常范圍
最后,我們應當明白,奧巴馬的伊拉克政策在美國國內是具有很深厚的政治基礎的,并不存在迫使奧巴馬改變固有政策的環境。盡管共和黨內的主流派一直在批評奧巴馬政府的消極戰略、尤其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政策削弱了美國的影響力,但是其中很多人很可能只是為了攻擊奧巴馬而做出這樣一幅姿態。因為按照最新的民調,只有3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有責任干預伊拉克,同時還有6成的人認為美國不應當介入敘利亞局勢,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的“消極政策”在美國一般選民之中獲得的支持仍然大幅多于批評。甚至準備在2016年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蘭德 保羅在接受CNN采訪時都表示,伊拉克之所以成為圣戰者的天堂是因為美國干預過度而不是不足,美國不可能派兵到所有存在極端主義分子的國家。雖然前副總統切尼趕緊將黨內同志保羅貼上了“孤立主義者”的標簽,而且在表面上后者的觀點也確實是共和黨內的少數,但是事實上兩黨的國會議員們都注意到了選民們的態度,即使是共和黨人也不可能是在真心推動奧巴馬改弦更張。
同時,奧巴馬政府還在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積極“設置”障礙:目前美國總統命令美軍在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的權力還來自于小布什政府在2002年獲得國會授權,而在上月奧巴馬政府還在敦促國會撤銷這一授權,這一提案一旦獲得通過,那么奧巴馬政府想要在伊拉克政策上采取拖延政策也將更為容易。
另外,主持國會情報委員會的民主黨參議員費因斯泰恩還表示,由于在伊拉克缺少足夠的地面情報,并且在現階段也不可能具備可靠地地面情報來源,因此美國情報部門和奧巴馬政府也確實不可能準確地預判伊拉克的局勢,而在缺少地面情報的情況下空中打擊行動的效果也將非常值得懷疑。這種說法既是開脫,也是暗示,其意味著情報界和軍事部門可能也并不愿意在非庫爾德人的地區采取空襲之類的行動。一言以蔽之,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視角來看,奧巴馬目前所受到的攻擊都屬于“正常范圍”之內,單在伊拉克問題上他還沒有承受到多少政治壓力。
在數月前,奧巴馬任命的駐敘利亞大使羅伯特 福特 公開宣布將要辭職并且表示政府的敘利亞政策只會使得“癌癥惡化”,批評奧巴馬的國家安全團隊沒有給予溫和反對派足夠的支持。然而,這一辭職本身卻也顯示積極干預派在奧巴馬政府內過得也并不如意。事實上,奧巴馬很可能并不介意在伊拉克將對敘利亞的做法如法炮制。雖然奧巴馬口口聲聲表明希望新的伊拉克政府能夠通過包容性的政策將遜尼派和少數族裔從極端主義分子那里吸引過來,但是在什葉派整體反美的情況下,美國也根本沒有推動這一進程的動力,對于他們來說,將“基礎更好”的庫爾德人地區從混亂的伊拉克“分離”出來可能是更現實的選擇。
中國需注意庫爾德地區態勢
對于中國而言,可能需要做好面對美國繼續在伊拉克“撒手不管”的準備,尤其是美國很可能對在伊拉克中南部地區發生的沖突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而這也將為在伊拉克擁有不少合同和財產的中國企業提出新的難題。中國也需要思考和熟悉如何在美國不再提供安全方面的實際和“心理”保障之后在伊拉克地區開展經濟業務。
另一方面,在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對馬利基政府給予軍事援助之后,伊拉克政府也肯定會加大從其它國家獲取軍事裝備的努力,而中國也必定是其目標之一。然而這種武器裝備采購在交付和對方的實際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商業和政治上的風險,例如存在著被政府軍遺棄給極端主義分子的可能性,而這都需要預做準備。
最后,考慮到伊拉克實現民族團結的前景和在現實中會遇到的諸多困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庫爾德地區在美軍的特殊“關照”下可能會呈現出更加獨立的態勢,中國政府和企業也應當充分適應和利用這一變化,以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