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發言人安德里·李森科22日證實,烏克蘭政府軍已經開始將重型火炮撤出在東部沖突地區劃定的一處緩沖區,民間武裝同樣有撤出火炮的舉動。
但烏東部頓涅茨克地區民間武裝領導人當天警告,由于沖突雙方互不相信,緩沖區恐怕無法在短期內建立。
雙方后撤重型武器
烏克蘭政府和民間武裝代表20日晨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一份備忘錄,同意在原交火地區附近設立寬度約為30公里的緩沖區,以鞏固和落實雙方在9月5日達成的停火協議。
根據這份備忘錄,烏沖突雙方應停留在19日所在區域,不得前進。在此基礎上,雙方各自把重型武器后撤至少15公里,從而形成寬度至少30公里的緩沖區。遠程武器應后撤得更遠,以確保雙方炮火都無法襲擊到對方。此外,雙方均不得派戰機前往沖突地區上空。
李森科22日說,過去24小時內,雖然有兩名烏克蘭士兵在沖突中身亡,但民間武裝的炮火襲擊有所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政府軍開始執行備忘錄的規定。
李森科表示,烏克蘭政府軍已經開始將重型武器撤出緩沖區,而民間武裝也開始撤走重型火炮,盡管“規模沒有我們期待的那樣大”。
“我們發現民間武裝有減少使用重型武器的趨勢,”他在首都基輔告訴媒體記者,政府軍和民間武裝現在均未完成撤出火炮的任務,但希望民間武裝“能效仿烏克蘭政府軍的舉措”。
緩沖區建立需時日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副總理安德烈·普爾金22日告訴俄塔社記者:“鑒于彼此間信任不充分,執行明斯克備忘錄將花費一段時間。”
他認為,執行這一備忘錄將很難,而設立緩沖區是最困難的部分。
按照協議,歐安組織將派遣觀察員前往緩沖區監督。現階段,這一組織有80名非軍事觀察員在烏克蘭執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