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消息,俄羅斯科學院南方科研中心主任馬季紹夫表示,莫斯科、頓河畔羅斯托夫以及中國蘭州大學的專家,打算聯合考察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地形和氣候的變遷。
2013年9月,中國政府率先提出關于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儀。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經過中亞地區將東西方連接在一起。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西安,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中方提議以優惠政策為東方向西方貨物運輸建立貿易走廊。
在蘭州大學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與會者討論了關于在復雜氣候條件下修建高鐵的可能性。當然,這是個牽涉多方面的復雜議題。“我們計劃明年春天在頓河畔羅斯托夫繼續討論這個議題。”馬季紹夫說。
剛剛在上個月舉行的APEC會議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如果將“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
習近平就此提出五點建議。其中就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優先部署中國同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的提議。為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瓶頸,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
今日俄羅斯認為,“一帶一路”的宏偉計劃首先需要龐大復雜的基礎設施建設——交織的高速鐵路網絡、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港口,連通萬家的光纖電纜和先進的電信網……先期進行的亞歐大陸橋建設,已經打通了中國至歐洲的鐵路線,將觸角延伸到了歐洲的荷蘭和德國。
蘭大的國際會議期間決定確定啟動聯合進行科研考察計劃的可能性。
馬季紹夫說:“考察將包括預測、文化學研究以及俄中兩國境內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氣候和地形變化的對比,還包括研究該地區生態系統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