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市政府網站獲悉,《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重慶警備區政治部關于加強抗戰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日前正式印發,根據通知精神,到2017年,全市將修繕50個抗戰遺址保護項目。
在50個抗戰遺址中,有一座西南地區唯一的日本戰俘營。該戰俘營位于巴南區南泉鎮劉家灣,在上世紀40年代,這里曾經關押過近千名日本戰俘。
在這座戰俘營里,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記者為你揭開這段塵封的往事。
食堂醫院操場
生活設施樣樣齊全
昨日,在專家的指點下,記者輾轉來到巴南區南泉鎮劉家灣,在山腳下幾棟農戶的房屋后面,依稀可見老舊的黃色土墻和垮塌的堡坎。從兩棟農舍中間的小路穿過,就到達了居民們口中所說的劉家灣大院。
這是一個籃球場大小的院子,一米多高的堡坎上黃色的土墻已經垮塌,還能看見一些殘垣斷壁,院中立著一塊石碑:“南泉日本戰俘營(紅旗日本戰俘營)”。面對院子的最右邊,有一道拱形的石頭朝門,可以進出戰俘營。兩邊用條石修筑的青瓦房子,只剩下幾堵空墻。
附近的居民,62歲的蔣忠秀說,以前經常聽老一輩人講戰俘營的事。“這里曾經是一個周姓地主的莊園,繁華的時候,園內有10多個天井,8個朝門。”蔣忠秀說,抗戰時期被征用為戰俘營后,這里成為了禁地,四周圍起了約5米高的圍墻,解放后坍塌。
“戰俘營周圍有食堂、醫院,這個院子曾經是一個大操場,是戰俘放風活動的地方。”蔣忠秀指著眼前的院壩說,戰俘們身穿灰色的囚服,平時要戴著手銬腳鐐,放風時可以不戴。
隨著劉家灣關押的戰俘日漸增多,當局就在10公里外的鹿角又設了一個副所,大概關押了七十幾名戰俘。青磚砌成的高圍墻,圍墻里,是一個大壩子,兩側是一長溜低矮的房屋,作為倉庫,堆著農民們上繳的糧食,這是幼時住在附近的陳顯明對鹿角日本戰俘營的印象。如今已60多歲的他,幾年前以幼時的玩樂場所為原型,寫出了長篇小說《戰俘營》。
戰俘有壽司吃
還能每天打籃球
戰俘們在戰俘營里的生活怎么樣?“他們都得到了優待,甚至還有壽司吃。”紅巖聯線原主任,文史專家厲華說,當時關押在南泉的主要是西南戰場上的日軍俘虜,國民政府嚴格按照國際慣例,對這些戰俘都給予了優待。
在生活方面,俘虜們的飲食習慣得到了尊重,不僅保證伙食,甚至還有壽司等日本特色食品供應。“當時,他們的生活費比國軍還高。”厲華說。
除了吃,戰俘們每天也有時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厲華介紹,戰俘們可以打籃球、乒乓球等,前幾年,紅巖聯線從臺灣買回的照片中,就有日本戰俘舉辦球賽的場景。
除了簡單的勞動,國民政府還為戰俘們設立了學習班,進行和平教育,對于有技術的人員,還發揮他們的特長,有的甚至到前線為作戰部隊提供作戰參考。
戰俘從貴州遷來
日軍飛機一路追殺
這些戰俘從哪里來?據悉,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在貴州鎮遠設立了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日軍戰俘營———國民政府軍第二日本戰俘收容所。1944年8月,日軍攻陷衡陽,進逼貴州,國民政府決定將戰俘營遷至重慶巴縣劉家灣。
搬遷的過程可謂驚心動魄,一路上,日軍飛機瘋狂地追擊押解戰俘的車隊。“日軍就是要炸死這些戰俘!”巴南區文管所所長黎明說,在日軍看來,戰俘是他們的恥辱,而且日軍擔心一些軍銜較高的戰俘會泄露軍事機密,所以他們必須死。所幸公路崎嶇,山高林密,盡管日軍狂轟濫炸,但車隊的傷亡并不嚴重。就這樣,這批戰俘來到了重慶。
善良中國百姓
送雞蛋給臥病俘虜
在戰俘營里,戰俘們還和當地百姓建立起了感情。厲華說,當時的戰俘們,大都是年輕的學生兵,在和當地百姓相處中,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在《戰俘營》一書中,就講述了管理員王玉琳等對日本戰俘感化教育的故事。“這個王玉琳并不是憑空創造的,她有真實的原型。”陳顯明說,王玉琳的原型叫做陳二嫂,當時就在戰俘營中照顧俘虜,他和陳二嫂的兒子打小就認識,所以知道了這段故事。
當時,有一個女俘虜怕冷,陳二嫂給她做了一個竹烘籠,里面放上木炭,格外暖和。這個女俘虜生病了,陳二嫂還給她送去自家的雞蛋。“據說1961年那年,這個女俘虜還回來看過陳二嫂。”陳顯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