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思維成為“萬金油”時,創業者“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卻鋪設了一條通向地獄之路”,資本寒冬,O2O死亡名單、倒閉潮、泡沫等關鍵詞成為了媒體和創業者口中最常見的詞語,身在局中的每一個人,該是時候反思了!
大抵是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O2O像過往許多互聯網界火熱的概念一樣,漸成業界顯學之勢。及至2014年,隨著政府幾聲萬眾創業的號召,O2O趁勢崛起,幾乎成了所有商業模式和創業實踐的圭臬,所有人言必稱O2O,行必學O2O,不單是創業公司,包括許多老牌企業,也如認祖歸宗般說自己10年前就在踐行O2O了,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這個概念,一時間萬馬奔騰。
像許多盛極而衰的橋段一樣,O2O熱鬧的劇情似乎并未持續下去。若非2015年年中那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或許許多O2O項目還可以借著資本的推力再行一程。只是這年關將至,滿耳聽聞的大多是項目倒下和夢想碎裂的聲音。是的,屬于O2O的倒閉潮來了,萬馬奔騰轉瞬萬馬齊喑。
幾乎和O2O興起的同一時期,「互聯網思維」作為互聯網界一種集大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開始大行其道,其所提倡的用戶思維、產品思維、極致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等等,讓許多新創企業聲名鵲起。而現如今,許多高舉互聯網思維的自所謂顛覆者開始漸漸銷聲匿跡。
現在細細想來,這一輪O2O項目的倒閉潮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有著深刻的關系。如你所知,O2O項目的從業者大抵有三類背景:傳統行業欲轉型者、互聯網從業欲顛覆者、其他行業欲跨界者(媒體或營銷背景的居多)。這三類從業者都是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引下,進行傳統業態的改造升級,也正是這種互聯網思維加上O2O,讓原本大家以為是治病的良藥,但卻因為劑量大小的不好控制,忽然變成了要命的毒藥。
用戶思維:用戶不等于顧客
人類的需求有很多,但有一些需求,上帝也滿足不了。近年來,互聯網思維的盛行也催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客戶、消費者或者上帝這類的稱呼全被“用戶”這個詞匯取代了,給人的感覺是你用了“用戶”這個稱呼,你就屬于新商業模式的范疇了。進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也就成了所有新商業模式設計的新訴求了。

多年創業屢敗,我悟出的第一個道理就是:任何生意都要照顧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包括直接參與者和間接參與者的利益,也包括使用者(顧客)和提供者(商家)的利益。簡單來說就是既讓消費者賺到便宜,也要讓商家賺到利潤。所謂“一切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訴求,錯就錯在一味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忽略了生意應該賺錢的本質。放在O2O領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用戶至上的思維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但你考慮過滿足這些需求的成本么?如極致產品是所有人都喜愛的,但你考慮過你應該怎么賺錢么?如炒作、免費甚至倒貼等營銷思維可以給你帶來諸多鮮花和掌聲,但你考慮過如何持續么?如快速擴張可以大片圈地和擠壓對手,但你考慮過你自己如何活下去么?
本文希望通過對用戶至上思維、極致產品思維、營銷帶動思維和快速擴張思維四個角度的分解,從另一方面剖析互聯網思維致死O2O項目的病因。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