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5月20日報道稱,中國企業進駐印度的熱情不斷高漲。作為存在邊境紛爭,均擁有龐大人口的競爭對手,中印兩國關系從歷史來看并不友好,企業的相互進駐也并不積極。但對于開始直面本國經濟減速的中國企業來說,印度作為潛力市場的存在感出現增強。印度方面對中國企業的評價也有所提高,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正快速增長。
在位于印度最大商業城市孟買中心曼德拉地區的金融街。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之一中國工商銀行的動向備受關注。作為在印度的第一個分支機構,該行于2011年在孟買設置了分行,2015年又在分行內成立了并購專項組。原因是中國企業對印度企業的并購咨詢業務突然變得活躍起來。
“為對印度企業收購和出資,中國企業正在背后加速展開行動。這是最近1-2年的事”,開展并購咨詢業務的GCA Savvian印度法人的依田和之董事表示。實際上,1月中國攜程旅行網宣布將斥資1.8億美元獲得印度同行MakeMyTrip約27%的股份。中國企業對在印度開展并購的熱情之高也由此得以顯露。
不僅僅是并購。2016年1月備受關注的是中國商業房地產商大連萬達集團宣布將一手承建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的工業區。預計事業費高達100億美元,該工業區將成為印度國內最大規模的工業區。中國建筑機械廠商三一重工2月宣布為了擴大建筑機械的生產,計劃今后10年面向印度投資10億美元。
2015年,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不包括再投資)猛增至8億7000萬美元左右,是2014年的6倍以上。從2000年4月到2014年年底的累計投資額為4億5000萬美元。而2015年一年的投資額是過去15年累計投資額的2倍。
印度在2015年獲得的直接投資總額為393億美元。雖然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但是所占比重僅為2%多一點。不過,印度KR喬克塞證券會長迪萬?喬克塞表示“雖然中國對印度的積極投資才剛剛開始,不過投資對象已經涵蓋眾多領域。估計資本流入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在中國的各大企業相繼公布大規模投資計劃的背景下,中國對印度的投資比例很可能出現提高。
其背景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本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企業不得不選擇進駐海外的增長市場。另一方面,作為“承接方”的印度的變化也很明顯。
GCA Savvian的依田董事表示“印度企業在討論并購之際,已開始認識到中國企業是有希望的買家”。印度企業開始對中國企業強大的資金實力投以熱切的目光。
在市場上,對中國產品品質的看法出現改變也促使中國企業的品牌形象提高。典型例子就是智能手機。2014年前后小米和OPPO等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相繼進入印度,提高了市場份額。
以前,印度消費者對中國智能手機的印象并不好。韓國三星電子等知名品牌的山寨產品大量從中國流入印度,這些手機被印度消費者稱為“中國手機”,成為劣質產品的代名詞。但是由于小米等推出了高品質的產品,印度人對中國產智能手機的壞印象正在改觀。位于孟買市內的一家移動終端銷售店表示“如果是同等價位的產品,消費者普遍認為,中國廠商的產品品質比印度廠商更好”。
中印兩國間的摩擦并未消除。3月底,在印度南部城市果阿(Goa)召開了由印度政府主辦的防衛品展會。印度國內外1000多家企業參展,但其中找不到中國企業。原因是印度政府并未邀請中國企業。從中印兩國的貿易收支來看,印度方面大幅逆差。在印度產業界警惕中國企業的聲音依然強烈。
即便如此,中國企業的進駐印度的趨勢并未改變。2015年5月中旬,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德文德拉·法德納維斯緊急取消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投資研討會,而在幾乎同一時間訪問中國,并與當地企業相關人士舉行了會談。法德納維斯表示“中國做決定比日本快”。雖然日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當前大幅超過中國,不過計劃投資印度的日本企業相關人士今后似乎有必要認識到將面臨與中國企業的競爭。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關注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