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醫療科研水平、臨床醫療技術不斷提升,在一些高難度手術上,中國醫生的水平甚至超過美國醫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吸引越來越多的國人加入海外醫療大軍?
答案之一是美國有著相對發達的醫療技術。中國醫療水平在一些領域國際領先,但在復雜疾病的治療水平和治療理念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僅以乳腺癌為例,歐美國家的保乳率在40%以上,而中國的平均保乳率為5%-10%。在癌癥領域,中國患者五年生存率為30.9%,美國的這一數字為66%。
與國內標準化的治療方案相比,美國腫瘤治療已進入個性化治療的“精準時代”,通過基因檢測確定靶向藥是癌癥治療的必備程序;而在中國,基因檢測尚未普及,靶向藥挨個試錯看療效是普遍做法。
另一答案為了美國的新藥。受制于中國新藥審批滯后,中國癌癥靶向藥比歐美國家落后了五到八年。截至2016年6月,美國食藥總局共批準了72個抗腫瘤靶向藥,其中只有不到30%在中國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到2015年,出國治療的病人已從不到1000人增長到約3000人,預計2016年會突破5000人。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境外醫療規模已達千億美元級別。
去美國治療癌癥、去日本精密體檢、去英國心臟手術、去韓國美容整形、去泰國做試管嬰兒、去瑞士注射羊胎素?遍布全球的醫療網,正在以中國為起點,被快速打通。
數據顯示,海外醫療產品中重癥治療(癌癥、腫瘤等)占比最高,達40.8%,體檢其次,占比24.6%,兩者占比近65%,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