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鋼鐵行業產量持續增長,鋼材價格先揚后抑,鋼廠和社會庫存高位運行,企業盈利狀況逐月下滑,市場供需陷入失衡狀態,鋼鐵行業仍未走出低谷。
一、鋼鐵工業運行情況
(一)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1-6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3.9億噸,同比增長7.4%,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前6個月,粗鋼日均產量215.4萬噸,相當于年產粗鋼7.86億噸水平。其中,2月份達到歷史最高的220.8萬噸,3-6月份雖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10萬噸以上較高水平。分省區看,1-6月,河北、江蘇兩省粗鋼產量同比分別增長6.8%和13.2%,兩省合計新增產量占全國2694萬噸增量的42.4%,另有山西、遼寧、河南和云南等省增產也在100萬噸以上。分企業類型看,1-6月,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同比增長5.5%,低于全國平均增幅2個百分點,但仍有60%的增產來自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
(二)鋼材價格低位運行。1-6月,國內鋼材市場整體表現低迷。隨著粗鋼產能大幅釋放,市場供需陷入失衡狀態,鋼材價格步入下降通道,目前已弱勢下跌4個多月。截止7月26日,鋼材價格指數降到100.48點,低于年初6.6點。鋼鐵工業協會重點統計的八個鋼材品種價格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跌幅5.7%。分品種來看,占我國鋼材產量比重較大的建筑用線材、螺紋鋼價格跌幅分別達4.9%和6.7%,中厚板和熱軋卷板價格跌幅分別達5.7%和9.7%。
(三)鋼材出口增長較快。國內鋼材市場供需失衡刺激企業出口。1-6月,我國累計出口鋼材3069萬噸,同比增長12.6%;進口鋼材683萬噸,下降1.8%,進口鋼坯和鋼錠32萬噸,增長50%。將坯材折合粗鋼,累計凈出口2506萬噸,同比增長17.3%,占我國粗鋼產量的6.4%。從出口價格看,1-6月出口棒線材均價624.3美元/噸,同比下降18%;板材835.2美元/噸,同比下降2.8%。
(四)鋼廠及社會庫存高位運行。市場供需矛盾向流通領域蔓延,國內鋼材庫存延續上年末增長態勢。3月15日達到歷史最高的2252萬噸,比上年最高點增加351萬噸,其中建筑鋼材庫存1432萬噸,占庫存總量的63.6%。之后,隨著季節性消費增加,庫存逐漸回落,7月26日降至1540萬噸。市場供大于求也推高鋼廠庫存,3月中旬重點企業鋼材庫存創歷史記錄,達到1451萬噸,同比增長29.7%,6月下旬降至1268萬噸,仍比年初增長29.9%,比去年同期增長11.4%。
(五)鋼廠盈利水平逐月下滑。上半年,冶金行業實現利潤736.9億元,同比增長13.7%,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454.4億元,同比增長22.7%。1-5月份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盈利狀況遠不如行業總體水平,并呈逐月下降態勢,盡管實現利潤增長34%,但也僅有28億元,銷售利潤率為0.19%。5月當月,86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僅實現利潤1.5億元,連續5個月環比下滑,其中34家虧損,虧損面高達40%。
(六)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回落。1-6月,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3035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投資2356億元,同比增長3.3%,比去年同期回落6.1個百分點;黑色金屬礦采選投資679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大幅回落15個百分點。
二、鋼鐵工業運行新情況和新特點
(一)全國鋼鐵產能仍在持續擴大
1-5月,河北、山東、江蘇、遼寧、山西等鋼鐵產能排名前5位省份的鋼鐵投資占全國比重為48%。除山西外,其他四省的投資仍保持較大規模,其中山東增幅57%。據Mysteel網站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共有31座高爐在建或建成投產,總容積4.03萬立方米,設計產能3800萬噸。
(二)行業負債率高企,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度上升
1-5月,大中型鋼鐵企業資產總額4.3萬億元,同比增長4.3%;負債總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6.5%;資產負債率69.4%,提高1.4個百分點。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是近年來鋼鐵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當前,銀行現金流量不足,信貸規模收緊,鋼鐵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直接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各地鋼企普遍反映,資金鏈繃得較緊,個別企業已出現因資金鏈斷裂而停產的情況。
(三)鋼鐵企業環保壓力進一步加大
鋼鐵行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行業之一。鋼鐵工業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大幅收緊了顆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限值,并對環境敏感地區規定了更為嚴格的水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目前,相當一部分鋼鐵企業不能滿足環保新標準要求,企業尚需加大環保投入,生產經營成本進一步上升。部分城市鋼廠也面臨日益緊迫的環保搬遷壓力。
(四)鋼材市場供需矛盾加劇,企業無意減產
目前,鋼鐵行業市場供需失衡。一方面鋼材價格持續下跌,企業生產經營艱難,甚至虧損,另一方面產能快速釋放,企業減產意愿不足。究其原因,企業主要擔心市場份額流失,防止銀行停貸風險,迫于地方保增長壓力,企業權衡邊際效益等因素。從全行業看,幾乎沒有主動減產的企業,產能的不斷攀升造成鋼材市場持續低迷。
(五)鐵礦石價格降幅遠低于鋼材價格降幅
7月19日,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為447.09點,比年初微降2.8%,折合噸鋼鐵礦石成本僅下降66元人民幣,而各鋼材品種平均每噸下降237元,其中螺紋鋼下降255元、熱軋卷板下降403元、冷軋薄板下降202元。進口礦石價格降幅遠低于同期鋼材價格降幅,企業生產成本仍處高位,經營效益仍難好轉。
三、鋼鐵行業下半年走勢預判
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近期銀行“錢荒”引發金融市場震蕩,資金緊張對房地產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再加上7、8月份為傳統需求淡季,短期內鋼鐵行業需求狀況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國內鋼鐵產能持續釋放,在鋼鐵企業尚有邊際利潤的情況下,企業減產動力不足,粗鋼日產量難以回到200萬噸以下,鋼廠庫存仍將處于較高水平,加劇了產能過剩矛盾。在高產量、低需求的雙重因素疊加下,鋼材價格仍將低位運行,企業盈利能力、行業生產經營狀況難以明顯改善。
棉花產業的現狀讓人既有欣喜,也有擔憂。欣喜的是,近幾年盡管棉紡織行業正經歷著最為跌宕起伏的市場行情,競爭壓力加大,但棉花質量逐步提高,棉紡織企業效益總體上保持增長。
擔憂的是,源頭上棉農效益增長緩慢、種棉意愿不強,棉紡織企業面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考驗,眾多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調控市場應靈活
2011年,為了穩定價格劇烈波動的棉花市場,國家多部門聯合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預案。當年的收儲價格為皮棉每噸19800元,2012年調整為20400元,2013年維持這一價格。但國際棉價2011年后急速下行,高峰時比國內收儲價每噸低6000元,目前還低3000元至4000元。由于收儲價格固定,從種植源頭到加工紡織企業不用擔憂價格起伏,但也遇到了不同煩惱。
在湖南南縣棉花主產地華閣鎮,棉農陳和林說,現在賣棉花倒是方便,但籽棉每斤只能賣3.8元至4元,國家棉花收儲是以皮棉定價,對應的籽棉價是多少,棉農沒有說話權。
安鄉縣大湖口鎮樹安棉花收購部總經理熊樹安也揪心。他告訴記者,他這個總經理就是一棉販子,把籽棉收上來再皮輥軋花。皮輥軋花屬于要淘汰的工藝,因此他的皮棉只能賣給中小紡織廠。
大型企業湖南恒生棉業有限公司也煩惱。恒生公司是400型企業,國家發改委要求每條400型生產線最低加工皮棉5000噸,但2012年這家企業僅加工2000噸,原因是收不到棉花。原來,安鄉縣有9家400型加工企業,加上30多家200型企業和皮輥企業,大大超出安鄉全年折合皮棉4萬噸的產量。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高芳認為,棉花臨時收儲起到了保護棉農、穩定棉花種植、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作用,但臨時措施長期化,只有中儲棉一家收、一家賣,市場效應就打了折扣,還要在針對性、靈活性上多下功夫。
從源頭來看,臨時收儲價格公布的是皮棉價,對應的籽棉價格本來很清楚,但中間要算上加工企業每噸1000元加工費,這就給了收購商還價、壓價的空間。棉農陳和林說,不管收儲價還是托底價,要是直接以籽棉定價就好了。
對紡織企業來說,由于國際市場持續疲軟,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加上棉花進口配額等因素,許多紡織企業這幾年過上了“寒冬”。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許淮濱認為,穩定市場的臨時政策,要不斷依據市場變化體現靈活性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種植面積要穩定
穩定棉產業,首在種植面積。2007年,我國棉花種植達到歷史新高的8889萬畝、762萬噸,此后逐年遞減,2013年跌至7000萬畝以下。如果以保障國內需求為底線,種植面積應該在8000萬畝上下、皮棉產量700萬噸左右。“如何穩定面積,簡單地說,在源頭就是農民愿意種棉花。”種植業司經作處處長王戈說。
“現在種棉花還是靠天氣,技術制約、投勞多和基礎設施薄弱是種植環節的‘軟肋’。如果耕作方式不改變,別說穩定面積,誰來種棉花都成問題。”湖南安鄉縣農業局副局長毛勇說,安鄉是產棉大縣,2010年棉田達到45萬畝,但現在增長乏力,原因之一是種棉太“鎖人”,一畝田要投25個工,比種稻費工多了。為此,安鄉縣這些年主要探索了增產減勞技術,比如改油菜育苗移栽為油菜直播以促進棉花早播,改多次偏施氮肥為配方緩釋肥等。
在種棉大縣湖南華容,推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抓手是農民棉花專業合作社。華容縣團洲鄉是“萬畝產棉鄉”,棉農李立新說,去年他的20畝棉田平均單產600多斤,比一般棉農高,這多虧了銀華潤農棉花專業合作社。銀華潤農棉花合作社在產前統一供種供肥,產中作技術培訓,產后訂單收購。李立新說,棉花稱為“藥罐子”,以前一生蟲就打藥,現在合作社統一防治,既省工,效果還好。湖南省農業廳高級農藝師吳若云說,解決棉花種植環節的根本問題在于集約化、規模化和機械化,“這幾年湖南棉花種植面積不降反升,與合作組織的作用分不開”。
穩定種植面積關鍵還是效益。安鄉縣安全鄉種棉大戶易先亮說,只要價格好,就一直種棉,這是棉農的普遍想法。農業部種植業司負責人認為,目前穩定種植面積的主要困難,一是棉花比較效益下降,近年棉麥比價一直低于1:8的正常水平;二是用工成本走高,一個工由過去的20元、30元上漲到目前的80元至150元;三是棉花政策扶持力度減弱,棉花自2007年開始才有每畝15元良種補貼。
對此,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高芳認為,棉花是耐旱作物,輕度鹽堿地可直接種植,不與糧食爭土地,保持基本種植面積只要政策措施多管齊下并不難。比如,政策上一方面要加大棉花良種補貼,可以像糧食一樣出臺最低收購保護價;另一方面要對棉花大縣實行獎勵,提高地方抓棉花的積極性,還可以考慮棉花直補等。
扶持政策需全面
促進產業升級是棉花產業面臨的現實挑戰。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高芳說,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對棉包的包裝規格、棉花質量、安全管理都制定了規范,推動了國內棉花質量提升,提高了國際競爭地位。但是,原來的收儲標準并沒有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這種推動作用也打了折扣。比如,摘棉本來應做到分采、分擇、分曬、分交“四分”,但因為優質的棉花沒有相應的好價錢,所以摘棉的時候就把好棉劣棉全混在一起了。
《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規定,收儲皮棉將采用“顏色級實物標準”,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中國纖維檢驗局局長陸陽表示,這有利于涉棉行業提高效益,推動棉花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將對5000多家有資質的棉花加工企業、1000多家流通企業和10000多家紡織企業產生直接影響。
湖南省高級農藝師吳若云說,新標準將從源頭促進品種優化。現在一個縣就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品種,有的棉農一戶就種幾個品種,混雜在一起質量肯定受影響。在加工環節,新標準對軋工質量分為好、中、差三檔,對加工人員的要求明顯提高。目前,棉區一些企業已計劃趁早對設備進行檢修,更換機器重要零部件,以提高皮棉軋工質量。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在種植源頭,穩定面積的難度大,專業合作組織的能力有限;在收購紡織環節,許多企業正在勉力“爬坡”。一些企業反映,除了要面對國外低棉價、低勞動力成本擠壓,還要承受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加大,以及高電價和高征低扣稅收的影響。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湖南農業廳經作處處長胡耀龍說,解決棉花產業問題首先需要對產業有明確定位,同時明確國內棉花需求是靠國外資源還是國內自給。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政策著力點就清晰了。從產業提升來看,棉花臨時收儲的作用很明顯,但當市場價格出現巨大反差對企業造成非市場因素的擠壓,就要及時調整、改善。企業就怕不公平競爭,比如這兩年內外棉價反差巨大,有的紡織企業能拿到進口棉花配額,有的企業拿不到,拿不到配額的企業從起點上就輸了。所以,產業政策要更全面,對應措施要到位,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任何企業都可以做大做強。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