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能否成為寧夏中南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與川區、資源富集區相比,同心縣還有較大的差距。但同心縣近年來積極進取,通過加大對外招商力度,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為農業引來“活水”、為工業招來新興產業、為回商創業搭建平臺,三翼齊飛爭創縣域經濟樣板縣。
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張興斌(中)在同心縣城新區建設現場調研
引來“活水”激活“死水”
同心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農業生產長期處于零、散、小的狀態,沒有集約化的種植和生產方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瓶頸。
如何找到農業快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同心縣的選擇是通過招商引資,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全面提升農業的現代化經營水平。
在同心縣下馬關鎮一望無垠的枸杞地里,幾千人同時采摘枸杞的場面蔚為壯觀。這是一個5萬畝標準化枸杞出口生產基地,由中石化易捷莊園有限公司通過流轉農民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
據同心縣經濟技術合作局局長馬希明介紹,同心縣利用招商引進大型農字號企業,通過科學種植、管理,使得枸杞的品質明顯提升,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優勢和銷售渠道,使得枸杞的附加值大大提高。農民不僅每年能得到一筆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在枸杞種植基地打工,成為拿工資的產業工人。
“我在枸杞地里干活,每月能拿到2000多塊錢,一年下來掙上1萬多塊錢不成問題。”正在采摘枸杞的李彩鳳說。
在下馬關鎮的中草藥種植基地,上萬畝土地也被來自甘肅的一家企業承包,大規模種植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地里鋪設了一條條用于灌溉的輸水管道,這在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情況下無法做到。
同心縣下馬關鎮黨委副書記海彬說:“這個中草藥基地用工量很大,每年3月中下旬開始種植到11月份采挖,一直需要用工,周邊農戶在基地打工一天至少有80塊錢的收入。在建設中草藥加工廠后,還將吸納更多的群眾就業。”
為了使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同心縣采取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先后引進2家枸杞、5家中藥材種植加工大中型企業,扶持圓棗加工企業2家。目前,全縣種植枸杞7.5萬畝、圓棗8萬畝、中藥材7萬畝。在實施“萬戶養殖工程”后,2013年底全縣肉牛飼養量將達到37萬頭,羊將達到160萬只。
目前,枸杞、圓棗、中藥材、特色養殖已成氣候,同心縣的“四朵金花”正在綻放,農業“靠天吃飯”漸成往事,農業經濟的活力和后勁十足。
同心縣下馬關鎮5萬畝標準化枸杞出口生產基地
工業從“一張白紙”到多點開花
一直以來,同心縣工業基礎薄弱,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難以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如果沒有外力驅動,同心縣很難自我發展,為此,同心縣著眼于筑巢引鳳,搞好軟硬環境建設,引進大企業,建設大項目。
同心縣縣長馬洪海說:“我們搶抓自治區發展慈善產業的機遇,創建了同德慈善產業園區,建設‘飛地工業園’,破解了同心辦大工業無力解決水、電、路配套,優惠政策‘給不起’,吸引力不強等困難。”
在傳統產業方面,慶華韋二煤礦年產300萬噸礦井、300萬噸洗煤項目已經建成;正在建設的窯山煤礦和韋三煤礦,將形成400萬噸的煤炭生產能力;陽光聯生年產150萬噸洗煤項目即將建成投產;今年開工的一批羊絨毛條、羊絨紡紗和羊絨衫加工項目,也將在年內完成建設……
在新興產業方面,山泰風機塔筒及鋼結構制造項目投資1.2億元,年產值將達4億元;同德愛心循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甲醇制汽油、10萬噸二甲醚等項目達產后產值將超過10億元;在丁塘鎮八方村的隆基硅業光伏電站,一排排光伏發電機組整齊地排列在荒漠中。年內同心將有40萬千瓦的光伏和風電項目建成并網,而已經開工建設的馬高莊、王團等三個330KV變電站,將為全縣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大批工業項目的落地,給了同心縣打造中南部地區縣域經濟樣板縣的底氣。今年上半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遠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工業已成為拉動同心縣域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張興斌說:“縣里緊緊依托同德慈善產業園,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和煤炭及煤化工產業,10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改變了同心縣無外來重大工業項目投資的狀況。其中一些項目今年就能投產,我們的資源優勢正在向經濟優勢轉化。”
同心同德慈善產業園區中建設的工業項目
給回商創業提供一片樂土
同心縣回族人口比例超過80%,雖然回商很多,但是同心縣一直以來沒有規模化、專業化的商業場所,因此,當地的商貿服務業面臨“有市無場”的尷尬。
為了打破局面,自去年以來,同心縣通過招商引資,以優化商業網點布局、建設專業市場、培育商貿流通龍頭企業為重點,開工建設了農副產品、穆斯林用品、家具、建材、裝飾材料等五大專業市場。在同心縣城新區,清水灣綜合農貿市場和家具市場、永昌建材市場、同心商城蔬菜果品批發交易大廳等專業市場已經建成,即將投入使用。
幾十萬平方米的市場已經建成,僅靠同心當地的商戶無法消納,因此同心縣加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地商戶入駐市場,讓在外經商的同心人回鄉創業。
同心縣培養了大量阿拉伯語翻譯人才,這些阿語翻譯長年在浙江義烏、廣東石獅等地打工或做生意。經過多年的打拼,很多同心籍的阿語翻譯已經完成了資金、人脈以及市場經驗的積累,他們有強烈的回鄉創業的意愿。
“目前我們成立了同心駐浙江義烏商會,很多同心籍阿語翻譯積極牽線搭橋,為我們介紹項目,有些阿語翻譯甚至表示要回鄉投資創業,我們緊盯這些資源和優勢,引進商戶帶來項目,促進商貿服務業的發展。”馬希明說。
同心縣用義烏的大市場來連接和帶動同心的小市場,將同心建成義烏在寧夏的二級市場,輻射周邊地區。
張興斌說:“我們的定位是打造寧夏中部干旱帶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生態商貿縣。為此,同心縣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好商貿服務業發展的有關政策,使這些市場盡快活躍起來,讓商貿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有場有市’。”
農業以枸杞、圓棗、中藥材、養殖為特色,工業以新能源、煤炭及煤化工、羊絨、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為支撐,商貿服務業以商貿流通和新型服務業為主干,同心縣著力培育的“十大產業”開局良好,對縣域經濟的支撐力越來越強。接下來,同心縣將著眼于精耕細作,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深化相關產業鏈,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把同心打造成中部干旱帶上的一顆明珠。
創建美麗村莊狠抓民風建設
創建美麗村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落實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具體措施,同心縣委政府將創建美麗村莊作為爭創中南部地區縣域經濟樣板縣的抓手,加快和諧幸福新同心的建設。
美麗村莊創建活動是一項惠民工程,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群眾期盼,為確保這一工程順利實施。同心縣在創建工作中,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著力培育專業村;圍繞“民主管理、社會和諧”,著力打造平安村;圍繞“細胞創建、鄉風文明”,著力創建文明村;圍繞“村容村貌、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生態村。
同心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馬建平說:“我們通過打造專業村、平安村、文明村和生態村的“四措并舉”,來實現美麗村莊的目標,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把農村建成共建共享的幸福村莊和文化樂園。”
為了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提高群眾道德文化素養,同心縣近年來狠抓民風建設。穩步推進思想道德、工作作風、民主法制、文明新風、民生建設、優美環境等“民風建設六大工程”。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教育人們知榮辱、講誠信,守法紀、盡義務,講文明、樹新風,愛家鄉、樹形象,引導人們明辨是非、懲惡揚善,提倡人們修身律己、平實做人,倡導人們積極向上、開放包容,鼓勵人們弘揚美德、文明友善,努力形成“淳樸向善、明禮誠信、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包容平和”的優良民風。
2013年是同心縣民風建設鞏固提升年,今年的民風建設主題是“正民風、轉作風、樹形象、奔小康”。通過舉辦民風建設文藝匯演,展示民風成果,營造和諧環境。深化“三個一”工程,建立一個道德大講堂,打造一批文化墻,確定一個創建載體,穩步推進文明村向美麗村莊轉型升級。創新“5+1”模式,在全縣部門單位、鄉鎮村莊建立102個“道德大講堂”,開展基層巡講。舉辦健身舞、廣播體操、演講比賽等一系列廣場文化活動,有效滿足了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張興斌說:“加強民風建設是做好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一項常抓常新、步步深化和提升建設水平的系統工程。我們把民風建設作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啟民智、修民德、講民主、惠民生,努力建設和諧幸福新同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