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還在跌。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下跌了逾40%,這是2014年所有金屬和散裝大宗商品中表現最差的。基準鐵礦石合約價格從去年的平均每噸135美元跌至最近的不到80美元,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頭一次。
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鐵礦石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可能還會震蕩下行。
河北一家較大的民營鋼廠人士何先生向記者表示,對鐵礦石不樂觀,預計會跌到每噸70美元左右。而國外礦山卻仍在大幅度增加產量。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9月29日直接進口鐵礦石62%品位干基粉礦到岸價格為每噸78.01美元。9月平均價格為每噸82.49美元,而年初進口鐵礦石價格曾在每噸130美元以上,2011年更曾高達每噸170美元。從簡單供需平衡分析看,目前國內鐵礦供應超過需求7000至8000萬噸。
有能力的礦山都在擴產
在鐵礦石價格走低之時,國內外有能力的礦山卻紛紛擴充產能。
10月11日,由鞍鋼集團整合該公司鐵礦資源組建的鞍鋼礦業集團(以下簡稱鞍鋼礦業)正式揭牌,這家囊括了鞍鋼集團在遼寧鞍山、四川攀枝花以及海外多家公司的鐵礦集團,是國內首個采選規模均過億噸的鐵礦山企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至8月,全國鐵礦石原礦的累計產量98604.12萬噸,同比增8.52%。
但國內鐵礦石產量的增長在國外鐵礦石的增量計劃前,顯得“微不足道”。
鐵礦石三巨頭方面,力拓表示,未來幾年其產能將從2.9億噸提高到3.6億噸;必和必拓則計劃到2017年中期將產能從2.25億噸提高到2.9億噸;而淡水河谷要在未來4年將鐵礦石產量由目前的3億噸擴大到4.5億噸。
在今后的4年間,淡水河谷會將其在巴西卡拉加斯的鐵礦石產能從3億噸擴張到4.5億噸;巴西淡水河谷要將未來對中國的鐵礦石銷售翻倍,2013年銷往中國1.5億噸,2018年將翻倍成3億噸。
增加的不只是產能,國外礦山還在力求成本的下降,力拓表示,到2020年其鐵礦石cfr(成本加運費)現金運營成本將降至35.5美元/噸,去年末為44美元/噸;而必和必拓也表示將降低25%的鐵礦石單位生產成本。
“他們就是要降低成本,擴大產能,用市場份額擠死中國本土的礦山企業。”山東一家國有鋼廠中層說。
分析師告訴記者,通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礦山的擴產,鐵礦石價格持續下跌使得原有高成本礦山退出市場,從而實現擠壓市場份額的效果。
國內高成本礦“生死考驗”
分析師告訴記者,進口鐵礦石跌到每噸80美元以下,國產礦很多就沒法承受了。
“我的礦山現在是半停產狀態。就給附近有需要的客戶勉強送一下。鐵礦石要賣到每噸610元左右,我才能賺點小錢,現在賣,肯定是虧的。不徹底關停,只是為了讓員工有事干。”秦皇島一家鐵礦老板說。
分析師告訴記者,國內礦山有的已經停了。
之前有一份調研稱,一些民營小礦山在3月份左右就已經關停,當時主要是環保壓力以及生產虧損。考慮到一旦復產,還有各種稅費需要繳納,所以3月關停之后就沒有再生產。而據了解,當地很多中小礦山已經虧損,90%左右中小礦山已經停工,停產情況已經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水平。
何先生告訴記者,國有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即便成本高,也不會輕易停產。民營礦山近兩三年還是考慮轉行吧。
冶金規劃院的一份數據顯示,中國成本高于110美元的鐵精礦比例高達35%。
“三大礦山對于目前價格下跌有底氣,即便跌到每噸70美元以下,他們仍就能扛得住。但fmg未必能扛得住。國內礦山就不行了,國內礦的成本普遍在每噸100美元上下。”何先生說。
根據瑞士銀行公布的數據,澳洲力拓、必和必拓、fmg盈虧平衡成本分別為44美元/噸、53美元/噸、70美元/噸,巴西淡水河谷因距中國距離較遠,盈虧平衡約在68美元/噸。
必和必拓在其最新的報告中稱,鐵礦石價格每減少1美元,公司的稅后利潤將減少1.35億美元。
對于這些巨頭來說,在礦價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搶占市場份額成為了保證利潤的唯一辦法。“國內高成本礦面臨危險的局面。”何先生說。
擴展新聞:
鐵礦石-是鋼鐵生產企業的重要原材料,天然鐵礦石經過破碎、磨碎、磁選、浮選、重選等程序逐漸選出鐵。自然界中存在的可用做煉鐵原料的含鐵的礦物。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