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少白領還在使用“指紋打卡”系統時,九龍坡區一些建筑工地已試行“人臉識別”系統。
記者1月19日從市城鄉建委了解到,九龍坡區城鄉建委去年在全區建筑工地推廣人臉識別考勤系統,迄今已監督項目77個。由于人臉識別考勤系統的考核結果與企業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個人從業資格管理和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掛鉤,這種考勤方式在加強施工現場關鍵崗位人員監督,督促建筑市場各方主體誠信履職,打擊掛靠、轉包和違法分包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臉識別系統是重慶市正在推行的“平安卡”管理系統的諸多亮點之一。隨著重慶市加快推進“平安卡”這種含有豐富信息技術的卡片,將帶領全市建筑工地步入“數字化工地”時代。人臉識別考勤系統將逐步取代傳統的刷卡方式,請人代刷等不誠信行為將受到約束。
“平安卡”管理系統,建筑業從業人員的“護身符”
所謂“數字化工地”,是指在工地現場關鍵點設置攝像頭,24小時對現場施工及各種場景實施遠程監控。這種信息技術、施工技術、施工管理技術相互融合發展的方式,不僅有利于規范施工企業用工管理,也有利于解決施工安全生產問題。
在重慶,“平安卡”管理制度正成為“數字化工地”建設的排頭兵。
市城鄉建委人士介紹,“平安卡”是指建筑業從業人員經過安全培訓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相應等級的管理卡,持有者每次進出施工現場都需刷卡。這張卡片記載了個人基本信息、培訓記錄、職稱信息、技能等級、誠信記錄等內容,農民工討薪變得有據可查,企業的不誠信行為也會被記錄在案。
“平安卡”蘊藏了多大的科技含量?黔江區城鄉建委安管站辦公室主任陳鎮介紹,他們區的“平安卡”智能考勤機安裝在工地大門出入口,具有刷卡、指紋考勤、拍照、攝像、WiFi連接、GPS衛星定位等功能。管理人員須指紋打卡出入工地并拍照攝像,建筑工人則直接刷卡出入工地,各種信息還可通過3G網絡傳遞到市里的網絡管理中心。如此一來,“平安卡”不僅實現了建筑從業人員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也能有效防控安全事故。
市城鄉建委2013年開始在重慶建筑業中推行“平安卡”管理制度,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61萬人領到“平安卡”。預計明年全市建筑業從業人員將全面實現持“平安卡”上崗。
建立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兩年評價企業2815家
“平安卡”是近年來重慶市加快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大手筆”之一。
住房、建筑質量安全關系國計民生。為加快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市城鄉建委依托“大數據”技術,相繼建立了建筑施工企業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勘察設計行業誠信管理系統等管理平臺,建立了“企業、人員、項目、誠信”四大數據庫。
重慶市建筑施工企業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建設2012年7月正式施行,這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政府頒布實施的行業誠信評價法規。
建筑施工企業誠信綜合評價分為市場行為和現場行為兩部分。其中,企業市場行為評價包括企業通常行為評價和企業履約行為評價,分別占總權重的40%、20%;企業現場行為評價包括企業質量行為評價和企業安全文明施工行為評價,各占總權重的20%。
建筑施工企業誠信綜合評價并不僅僅是城鄉建委一個部門的事,還包含了工商、稅務、司法等部門信息。比如,稅務機關認定的企業依法納稅和偷稅漏稅信息、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認定的企業行賄犯罪和企業相關責任人員行賄犯罪,都會納入評價。誠信綜合評價得分和排名通過“重慶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交易信息網”每日動態發布,使企業表現能迅速通過誠信評價反映出來,并在其經營活動中發揮一定的效用。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率先在國內將誠信標作為企業參與工程招投標的“硬要求”,要求誠信綜合評價得分以10%的比例納入招投標評分,有效遏制了圍標串標、轉包掛靠、弄虛作假等問題。
截至2014年12月,重慶市建筑施工企業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共評價建筑施工企業2815家,涉及項目10859個,采集企業信息157188條,共有2060個房屋市政項目運用誠信綜合評價在市交易中心招投標并公示,沒有發生一起違法違規的投訴舉報。
勘察設計行業誠信管理系統于2013年運行,有力打擊了重慶市勘察設計行業的違法違紀行為。截至目前,該系統已完成758家企業、1.4萬多名勘察設計人員、2196個設計項目的信息錄入。
公開開發商信用情況,為市民買房提供決策參考
除對施工企業進行“誠信考核”,對開發商進行管理也是重慶工程建設領域“誠信建設”的重要內容。
針對普通市民對開發商實力、誠信狀況以及開發項目建設情況、質量不甚了解等困惑,重慶率先在全國制定并實施了房地產開發企業信用管理人員地方標準,開創性地將房地產行業信用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章節增加到《重慶市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
重慶房地產行業信用體系2013年啟動,截至去年,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和項目的入庫率達到100%,建立了包括3551家企業、4390個項目、48758個主要從業人員、1267條企業誠信行為記錄等4個方面的數據庫。未購房的市民登錄重慶市房地產開發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網(www.cqkfb.com)就能查詢相關樓盤的開發商信用情況,已購房的也可對企業失信行為進行投訴。截至目前,該網站已公開近60萬條信息,每天訪問量近萬人次。
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尋找有效信息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不僅助推重慶規范建筑市場的企業行為,也為市民維護自身權益增添了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