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作會議一再推遲 城鎮化“謹慎”推進中
據稱推遲的主要原因是高層不滿去年底提交的“綱要”草案
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會使得已處于風口浪尖上的城鎮化掀起狂瀾。5月25日,先是外媒宣稱40萬億人民幣城鎮化草案被否,接著該消息又被發改委相關人士否定。
真真假假間,有一個消息卻已被坐實,那就是原定于上半年召開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以及同步發布的城鎮化總體規劃綱要一再被推遲。有分析人士表示,這至少說明了高層對推進城鎮化的慎重。
在“城鎮化”炙手可熱的同時,與此相關的擔憂同樣令人深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對新城鎮化就充滿了憂患意識。他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自從提出新型城鎮化他就很擔憂。在原有相關的改革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新型城鎮化可能會誤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去搞造城運動、進行大拆大建。依照過去多年的經驗來看,走這種模式的城鎮化一定會帶來一系列的后遺癥。
謹防城鎮化演變為造城運動已成眾多專業人士共同的憂思。中國近年土地城鎮化率遠超人口城鎮化率的現象令人警醒,一些地區出現的“鬼城”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李佐軍認為,中國城鎮化之所以會被扭曲,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我們的制度沒有理順。對于如何避免城鎮化再次進入誤區,李佐軍的建議是用城鎮化改革來代替城鎮化建設。要發揮改革的作用,通過改革來理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制等各方面的關系,從而使城鎮化在健康的軌道上前行。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也表示,推進城鎮化最核心的因素還是進行制度層面的改革,以更高的智慧去改革,以更大的勇氣去改革。“讓城鎮化和行政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中央一再強調簡政放權,讓簡政放權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改革行至今日,體制和制度仍是約束中國資源和要素流動的主要因素。比如,目前中國的戶籍制度仍被分割,土地市場基本被國有壟斷,利率的非市場定價等,沒有市場機制在要素市場中發揮基礎作用,城鎮化是很難有進展的。李長安說。
種種跡象顯示,相關制度的改革正在不斷加速。曾有報道稱,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一再推遲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層不滿去年年底提交的“綱要”草案。被打回重修的“草案”將重點強調改革,改革的關鍵通過戶籍、土地、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領域的改革,推進城鎮化有質量性地發展。
近日,由國家發改委提交、國務院批轉的《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7項重點工作。其中指出,今年將逐步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研究制定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備受關注的城鎮化發展規劃也將在年內出臺。
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還有一個核心的問題,那就是政府和市場如何定位的問題。李佐軍認為,城鎮化中的經濟問題應該交給市場和企業,政府應該從制度建設和社會等方面做好服務工作。“政府應該抓制度建設和社會管理,而非經濟工作,經濟工作應該交給市場和企業,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李長安強調,在城鎮化過程中,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要充分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調控、監督和引導等方面的作用,更要加強市場力量這只無形的手對城鎮化進程的牽引力,要堅決防止城鎮化過程中只有政府一方力量唱“獨角戲”的現象。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還是讓城鎮化默默前行吧。”李佐軍如是說。政府通過改革,把體制理順,讓生產要素在中國的大地上自由流動。中國城鎮化該是什么樣的速度就是什么樣的速度,該是什么樣的規模就是什么樣的規模,由一個個農民、企業、流動主體去選擇,而不是由政府強硬拉動。如果政府繼續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強硬主導將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此外,李佐軍提醒,進行城鎮化規劃最忌諱的是政府直接去規劃城鎮化率以及城鎮規模等目標。城鎮化的核心是解決人的問題,而不是增加了多少GDP、多少投資,要規劃多少農民進城了、多少農民享受了現代福利制度等這些以農民為核心的民生問題,而不是前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