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相繼對1號、2號、3號機組停機進行全面檢修維護,11月15日零點,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古城煤礦綜合利用電廠準時對兗州鐵路東部區域的兗州市氣象局、濟南鐵路局兗州機務段、兗州市軍民學校、91醫院等周邊10余家企事業單位實施集中供暖,供暖區域面積現已達150萬平方米。
“我們病房里的溫度一般都保持在24攝氏度左右,挺暖和!”91醫院骨科主任單永安說。
在2004年11月,隨著一條長達4.7千米主蒸汽管道的鋪設完成,古城煤礦綜合利用電廠啟動向兗州市區集中供熱,機組設計規模為三爐三機,總裝機容量24兆瓦。除1號機組作為礦井自備機組,自發自用外,所發其他電量全部上網銷售。
如果按照供熱面積80萬平方米計算,僅熱電聯產這一項,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240多萬元。
艱難求生的歷練“作為‘坑口’電廠,我們充分利用煤泥矸石資源優勢,讓3臺鍋爐吃的都是煤泥、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并通過積極爭取政策優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投運十年來,我們電廠沒有虧過一分錢。”古城煤礦礦長、黨委書記管清向說。
煤炭黃金十年,正是小型火力發電廠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存的時候,很多企業倒閉,而古城煤礦綜合利用電廠卻不虧反盈。
一張綜合利用電廠盈虧狀況統計表顯示:十年間,2008年盈利最低,為102.64萬元;2012年盈利最高,為1723.28萬元;預計2013年將創造歷史新紀錄,完成利潤3000萬元。
高度精簡的人員成為規避風險的優勢。在3號機組于2005年9月投運、并網發電后,該電廠所有員工始終保持在150人左右,不到同等規模電廠人數的一半。
積極爭取政策優惠也是電廠只盈不虧強有力的基礎保障。2003年,綜合利用電廠緊鑼密鼓抓提前,相繼完成了機組接入系統方案,簽訂了并網協議,每千瓦時0.33元的上網電價也被批復。
為了增強發展后勁,電廠把資質認證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機組建成投運后,由于所消耗的大都是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2003年12月11日該電廠就被山東省經貿委認定為資源綜合利用電廠。正因為如此,盡管2004年上半年完成產值1728萬元,已陷入虧損的境地,但按照相關規定可減免稅收39.96萬元,打破了“投產之時就是虧損之日”的說法。
靠技術生“金”
為了進一步提高綜合利用率,2006年6月、2007年5月,電廠分別與3臺鍋爐配套建設投運了煤泥管道輸送系統,2011年11月又建成了從洗煤廠直接進入發電機組鍋爐、全國首套最長距離煤泥管道輸送系統。
“我們上的這套系統,經過強力攪拌制漿和振動篩分,有效去除了煤泥中的雜物,煤泥顆粒變得均勻,保證了爐內燃燒充分。據測算,這能提高鍋爐熱效率1%,每天節省3噸多標準煤。”副廠長石道勇說。
現在,3臺鍋爐燃用的低熱值燃料中,煤泥使用量占到了95%以上,每年能消耗煤泥約20.6萬噸,礦井洗選后產生的副產品也全都被消化掉,而所產生的粉煤灰全部銷往水泥廠作為混合原料利用。
通過申報、認證,電廠現已被認定為熱電聯產企業,工業用汽和商業、辦公用汽價格也相應上調,僅此一項,每年就可以增收150多萬元。
針對市場的持續震蕩,綜合利用電廠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對鍋爐返料系統、熱控與電氣系統、循環水供熱系統以及鍋爐省煤器、輸煤回轉篩等機組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并對循環流化床鍋爐實施余熱回收,將鍋爐后部煙溫由190攝氏度降低到140攝氏度,每年可節約燃料價值達120多萬元。
尤其是在省煤器技術改造方面,他們通過在鍋爐內加裝循環水管網,對鍋爐進行煙氣余熱回收,據了解,每發電1千瓦時,可節省8克標準煤,年創直接經濟效益45萬元。目前,綜合利用電廠發電標煤耗降低到了430克/千瓦時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