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周先生向揚子晚報96096熱線投訴稱,他在南京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公館買房過程中遭遇了怪事:“在售樓處挑了兩套房,回去上網一查,其中一套已經被賣掉了,另外一套卻顯示被限制。”為何售樓處現場的公示和網上上傳的銷售信息如此不對等,周先生心存疑慮,這樣的房子還能買嗎?記者調查發現,網上“被限制”一般是做了在建工程抵押,雖然可以交定金認購,但在簽訂認購協議時,必須承諾解押時間,只有房源解押后,才能交首付、簽訂正式的房屋銷售合同。而售樓處應該予以公示,不得隱瞞。
記者探訪:售樓處挑了兩套房 網上顯示“被限制”
這家樓盤位于河西CBD,記者在售樓處現場了解到,該項目目前在售B幢樓40年產權的精裝酒店式公寓,共有300多套。從現場公示的銷售進度表來看,3/4的房源都被貼上了紅條,售樓員告訴記者,貼上紅條的房源就表示已經賣掉,只有沒貼條的房源才可以購買。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隨機選擇了兩套103㎡的戶型,記下了這兩套房源的房號,其中一套是被貼上紅條的2212號房,一套是顯示可銷售的2311號房。記者點開南京網上房地產,找到這家樓盤,樓盤銷售公示顯示,B幢樓入網總套數338套,截至6月30日,只成交了84套,除了3套房源可售外,另外251套房源都標上了“被限制”。記者查詢到,在售樓處現場被貼上紅條的2212號房,在網上房地產的房源公示上被標上了“被限制”,2311號房的狀態同樣為“被限制”。一位房企的營銷負責人告訴記者:“已簽約、已備案都是表示房子賣出去了,但‘被限制’說明房源在抵押狀態,要解押才能實現銷售。”南京網上房地產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證實了該人士的說法,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大量的房源“被限制”一般是做了在建工程抵押,雖然可以交定金認購,但在簽訂認購協議時,必須承諾解押時間,只有房源解押后,才能交首付、簽訂正式的房屋銷售合同。他同時強調:被限制’的房源在售樓處現場應該予以公示,不得隱瞞。”
售樓員:不知道房源“被限制”
但記者在該樓盤售樓處現場,并未看到任何關于在售房源“被限制”的公示信息。而且在整個看房過程中,售樓員也只字不提此事。記者隨后就查詢到的情況向之前接待看房的售樓員求證,這位徐姓售樓員先是以不知情為由,表示向領導詢問后立即給記者回電。但之后記者就再也沒有接到承諾的回電,甚至再撥打該售樓員的電話,始終提示對方電話關機。借用同事手機再次撥打,電話雖然接通了,但對方一聽到記者的聲音,立刻掛掉電話,不愿接聽。
無奈之下,記者撥通該樓盤的銷售熱線,向其他售樓員咨詢情況,但同樣被告知“不清楚情況”,再三催問下,售樓員才回電表示,“領導說了,只要你想購買,被限制的房源隨時可以解押。”只字不提現場為何不對房源抵押情況進行公示。對于為何同樣是“被限制”的房源,案場銷控表上為何會出現已售和未售兩個版本,她先是表示是之前的售樓員弄錯了房號。當記者表示房號并沒有錯誤時,她一會表示現場的銷售信息是準確的,轉而又強調網上房地產的房源信息和現場售樓處是同步的,但面對相差甚遠的可售房源量,該售樓員的說法明顯不能自圓其說。
住建委:現場銷售必須和網上保持一致
“賣了還是沒賣,可買還是不能買,在南京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公館,這都成了個謎。不是別人告訴我可以上網查詢,我還被蒙在鼓里。這樣的樓盤實在讓人難以放心購買。”投訴人周先生如此表示。
南京住建委產權市場處的工作人員表示,除了現場要就房源是否抵押進行公示外,售樓處公布的銷售進度信息必須與網上房地產上公示的銷售進度信息保持一致,否則就屬違規行為。“這主要是保障買房人的知情權,不然你明明網上有房源可賣,買房人到了售樓處又說沒有,這就是虛假認購的行為。如果發現有不一致的情況,買房人可以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