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央行支付清算協會一名官員在公開場合透露,P2P歸銀監會管,第三方支付由央行管,這種默認的監管方式將會通過成文的規定出臺。“這個文件已經報到國務院了,在走程序。”
他指出,之前成立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一直沒有吸納新的P2P機構,因為這一門檻可能令P2P平臺估值增長。
專委會的發起人中包括十家P2P平臺,該官員稱,目前為止專委會還沒有吸引新的P2P平臺進入,“大家說‘一進專委會,估值高十倍’,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他坦言,下一步會啟動吸收新成員的工作。
在他看來,P2P行業的隱性門檻其實很高。據他介紹,目前有1300多家P2P機構,“專委會成立一年的時間里,在專委會做信息登記的也就有一百多家平臺,其他的也沒有聯系過我們。”在他看來,應該正確看待P2P行業洗牌的行為,他的建議是盡快的建立監管制度。
與支付清算協會牽頭已成立的專委會不同,正在籌備當中的互聯網金融協會由央行條法司牽頭。據該官員介紹,籌備當中的互聯網金融協會將包含銀行、證券、保險、基金、P2P和一些眾籌平臺,其發起人的成員較之專委會成員略有變化,且數目也會增多。
目前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籌備尚未報到民政部,“民政部批籌需要兩個月,批完籌之后,還會有六個月的籌備期。”由此看來,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今年成立的可能性很小。
據他透露,民政部成立一個協會需要開三個會:第一個是發起人大會,在征得大家同意的前提下,在發起人協議上簽字蓋章;然后把這個協議,一共8份材料,報到民政部,民政部通過之后批籌,接下來有六個月的籌備期;籌備期之后要開全體成員會。
“全體成員會開完之后就意味著通過決議正式成立了這個協會。”他說道。而互聯網金融協會目前還在發起人籌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