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底發20個月工資分紅的好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某國際投行中國區高管對騰訊財經表示,目前投行的傳統業務形式并不樂觀,由于競爭激烈,IPO的承銷費率在逐步下降。
在生存的壓力之下,部分券商轉向新三板尋覓商機。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正式誕生以來,一直為具有高成長性、高風險性,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創意型企業提供股份轉讓和融資服務。
快速發展的新三板不僅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券商差異化競爭的機會。近日,東興證券董秘劉亮接受騰訊財經專訪,從券商轉型角度,思考新三板業務帶來的機會和意義。
新三板:中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窗口
2013年底,新三板擴容至全國。官方數據顯示,去年底的掛牌數是300多家,截至10月20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已達到1187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總經理謝庚曾對騰訊財經表示,眾多中小微企業紛紛選擇登陸新三板,近期以來每天新增掛牌企業都在20多家。
快速發展的同時,新三板的制度建設也正在完善。
劉亮對騰訊財經表示,自新三板擴容以來,融資工具日趨多樣化,目前擁有配股、定增、私募債以及剛剛推出的優先股等,融資工具較為多樣化。“在8月推出的做市商制度,也是新三板的一大亮點之一,這種制度解決了新三板市場內的流動性問題。”劉亮說。
2014年,在8月19日做市商制度推出前,新三板公司掛牌家數已達到1038家,總股本合計429.42億股,但成交筆數僅有930筆,合計成交5.04億股,金額38.19億元,換手率只有不到1.2%。
推行做市商交易制度一周時間,市場成交頻率增加明顯。新三板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新三板2014年全年掛牌公司股票成交筆數共計13236筆,而在實施做市商制度的一周時間內,成交數為6569筆,占據2014年以來總成交筆數的一半。
新三板的轉板制度已提上議程。證監會在近期發布的《關于支持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表示,將在創業板設立專門層次,供符合一定條件但尚未盈利的新興互聯網企業登陸上市,其先決條件是需要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
在該意見發布之前,新三板不乏有成功轉板的企業案例。最新數據顯示,新三板有8家轉板成功,尚有10多家正在轉板過程中。
就目前來看,新三板的融資工具還在進一步擴充。劉亮透露,連續競價的交易方式正在做技術層面的準備,待監管層批準之后,將為掛牌企業提供更大的融資空間。
“企業上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融資,進而做大做強”,劉亮表示,如果一個市場能夠提供快速有效的融資,那企業就沒有必要離開這個市場。
相對于市場較為飽和的A股市場,過高的門檻擋住了正在發展中的中小微企業,同時過高的排隊成本也讓中小微企業望而生畏。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處于“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共有599家。新三板較為包容的環境下,是中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獲取企業發展資金的最優選擇。
新三板:券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棋子
“新三板是東興證券主抓的業務之一”,劉亮表示,在券商競爭同質化嚴重的形勢下,尋找新的業務藍海成為競爭中的關鍵,而新三板就是一顆關鍵棋子。
劉亮透露,早在新三板向全國擴容之前,東興就提出要把新三板作為創新業務,團隊人員的配置也達到了60多人。
“按照行業測算,掛牌的新三板企業大概有10%至20%在未來的3年至5年時間會成長為滿足IPO條件的企業”,劉亮稱,新三板中多為高成長性的企業,在創業初期就去接觸企業,為其做融資服務,等到企業成長后,新三板部門可以直接為投行部門輸送IPO項目,獲得承攬分成收入。
而據證券行業分析師觀點,場外市場初期對于券商收入的提升幅度為5%左右,考慮到成熟階段場外市場股本擴大以及活躍度迅速提升,預計成熟階段場外市場收入占券商收入比重可達到25%以上。
劉亮介紹,新三板業務能夠帶來的盈利項目包括新三板本身產生的業務收入;衍生的IPO業務收入;三板基金的投資收益;衍生出債券或資管類業務收入;經濟業務收入以及做市商可能產生的收入,即股權托管在證券營業部,通過做市成為營業部及券商重要的利潤來源。
劉亮表示,新三板業務雖然還不能立竿見影的為券商帶來利潤,但是隨著國家逐漸完善資本市場的建設,新三板的地位將會突顯出來。
“而提前布局新三板市場,將是券商差異化競爭中的一顆關鍵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