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4日上午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江蘇江陰,一家名為雪淵的紡織有限公司的破產,在當地引發了巨大的連鎖效應。
分別有機械制造廠、造紙公司、木地板公司和紡織品制造商為雪淵紡織公司提供了擔保,同意在出現違約問題的情況下為雪原償還貸款。根據法庭文件,雪淵紡織已經資不抵債。
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企業之間為對方貸款提供支持的“擔保鏈條”正在顯露危機。上周五,央行下調基準貸款和存款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幫助恢復經濟增長勢頭。
雪淵紡織公司的破產管理人張復良(音譯)表示:“在江陰,民營企業之間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最終如果有誰出現問題,所有人都被牽扯進來。”雪淵紡織公司的一些擔保人正在努力償還貸款,還有其他擔保人身陷破產困境,將自己的債務轉移到了其他公司身上。
一家銀行已經核銷了雪淵的貸款,該行無法從兩家負有擔保義務的本地公司那里得到補償。在過去六年中,擔保成為推動中國信貸規模迅速膨脹的催化劑。截止到今年10月,在全部的13萬億美元未償還貸款中,有四分之一的貸款涉及擔保問題。一旦借款人出現違約,擔保人往往沒有足夠資金來償還債務。
在影子銀行體系內,放貸人也會依靠擔保來讓投資者放心,顯示資金的安全性。但是,對擔保的依賴正在造成不良的后果。監管機構和分析人士表示,擔保人無法履行義務正在導致不良貸款激增,威脅金融安全。
7月份,銀監會發出通知,表示“擔保鏈”的斷裂可能會“引發區域性金融危機”。銀監會更是明確指出,作為中國出口業務與民營企業的核心地帶,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擔保鏈條風險最為嚴重。
2008年以來,由于政府推動信貸寬松,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貸款規模迅速膨脹。企業提供信貸擔保發揮了關鍵作用,讓銀行有信心貸款給小型民營企業。以往,國有企業是擔保業務的主體,幫助國企資金不足的部門得到貸款。
根據上海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據,過去兩年中滬深兩市上市企業為其他公司提供的擔保總量增長了76%,達到206億美元。
在其他國家,擔保的應用非常廣泛,政府利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來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或是支持居民購房。在美國,房利美和房地美擔保了數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私營部門貸款機構則利用信用違約掉期來防范借款人違約的問題。
專家指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情況并不相同。在中國,各個公司成為了擔保人,直到2012年經濟增速放緩前,公司之間的擔保鏈條并未顯露問題。香港大學金融學副教授Dragon Tang表示:“早先,一切狀況都很好,中國的經濟增速迅猛,因此擔保無非只是蓋個章而已。”
一些分析師和銀行高管表示,擔保讓銀行產生了錯覺,并且有了不去審查借款人支付能力的借口。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首席風險官魏國雄此前表示,一些地方“風險防范過度依賴于第三方擔保,在某種程度上擔保成為了信貸決策的主要依據”。
在江陰,許多企業,尤其是紡織行業的公司,利潤極為微薄,經濟下行令當地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雪淵公司曾為美國、東歐、南非和東南亞地區出口產品,如今機器被鎖在廠房中,等待清算。
作為債權人之一,工商銀行在今年7月將雪淵的貸款出售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但工行與信達均未接受采訪。此前,中國農業銀行將一家為雪原擔保280萬元貸款的機械制造商訴至法庭,江陰市法院在7月份判定農行獲勝。4月,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狀告同一家機械制造商,最終通過調解渠道解決了糾紛。負責案件的法官孫艷(音譯)表示,如今這樣的狀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