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在2014鐵礦石發展高端論壇上,山東一家國有大型礦山的董事長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國內礦山的整體形勢都不好。
以山東地區為例,礦價徘徊在700元到800元的區間,肯定還要維持5年以上,這會導致相當一部分企業死掉,因為“成本在這個價位以下能保持盈利的企業,山東不超過十分之一,而90%的企業成本都高于這個價位,沒辦法的話只能關門”。
數據顯示,到今年11月中旬,國產鐵礦石的價格已經從1月份的914元(噸價)下滑到669元,下滑幅度超過了26%,進口礦價格的跌幅更大,到11月末已經跌至70美元,較去年同期平均價格下滑了42%,與今年二季度相比下滑幅度也有35%之多。
按照前述董事長的說法,現在礦價已經跌到70美元以下了,但這還沒結束,價格還要往下跌,并且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認為,此輪鐵礦石價格的持續下跌表明當前鐵礦石市場的供需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鋼鐵業對鐵礦石的需求及需求強度在下降,而近年來國內鐵礦投資不斷增加,國際鐵礦企業也處于大幅增產階段,供大于求的格局最終導致價格下行”。
“中國鐵礦稟賦本來就不好,所以我們認為盡可能多地用國外的礦還是要繼續推崇,有60%到70%的量也是合理的,關鍵是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駱鐵軍如是表示。
對于國外優勢礦山企業而言,強大的成本優勢、規模優勢,使得鐵礦石價格即使繼續下行,仍有可觀的利潤空間,但對國內礦山來說,價格下行則意味著經營困境的加重。
前述董事長所在的礦業公司旗下就有3座礦山,通過成本控制,目前基本保持盈虧平衡,但“實際上也不賺錢了,現在只是維持就業,維持運轉”。
據了解,礦山企業成本包含多樣,除了采礦權的購置成本外,還有礦山設施建造成本、設備維護成本、員工工資及福利、稅收、安全環保費用等各種開支。不同的企業,各項成本的具體比重大不同,實際生產成本也不一樣。但顯而易見的是,鐵礦石價格下跌,而人工成本等幾項主要成本上升,這大大壓縮相關企業的盈利空間。
一位從山西趕來參會的礦企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鐵礦價格低到100美元,國內很多礦山就要關閉,現在跌到了70美元,國內礦山的量雖然是增加的,但有些礦山已經開始關閉。他認為,這一輪國產礦的危機,會很大,也會持續很長時間。
在朱繼民看來,國內礦山受制于資源稟賦條件和國內政策環境,很多問題單憑礦山企業自身很難解決,需要國家在政策方面予以配套和支持。
其中之一是要解決礦山企業稅負重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各地涉及鐵礦企業稅費種類近三十種,除企業通常需要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常規稅種外,還有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維簡費、安全費、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土地損失補償費等名目繁多的特殊稅費項目。
鞠建華告訴本報記者,現在的思路是首先要把補償費和資源稅合并,現在很多煤礦都取消了補償費用,但“這里頭有個問題,就是國家的資源權益如何體現,因為原來資源稅是地方稅,落在地方,現在怎么體現國家的權益,還在研究”。
此前,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方面曾向記者透露,鐵礦石資源稅已經成為稅費改革的重點,大的思路就是要將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但新方案何時能推出還存在很多變數。
這又讓前述董事長忍不住吐槽,過去是以量征收,現在思路是從價征稅,如果按照銷售收入乘以規定比例稅率計征的征收(參考煤炭資源稅改革),就是把整個選礦的加工、其他的財務成本等都放到征收的稅里,“這樣礦山企業的負擔太重了,等于要把一部分礦山企業逼死了,最后受損失的還是國內的礦山”。
另一位參會企業人士也說,國家征收得越多,國際主要礦商依據成本優勢操縱利潤的時候,中國礦山損失就越多。
而礦山企業如何減負,最終還要看財政部怎么出招。“這塊怎么從戰略上考慮,我們還要會同財政部門研究怎么合理地征收國內的稅費。”駱鐵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