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月5日)晚間,作為國內地產行業代表性公司的萬科A(000002,SZ)發布的經營數據顯示,2014年公司累計實現銷售面積1806.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151.3億元,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21.1%和25.9%。
同時,萬科公告了2014年12月份的銷售數據和拿地數據,當月拿地面積僅為3.94萬平方米(按照公司所占權益計算),相比于11月的33.53萬平方米,環比出現大幅下降。
另據綠地集團剛剛宣布,其2014年的銷售金額為2408億元,其中國內部分2255億元,海外部分153億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綠萬之爭”塵埃落定,國內房地產2014年銷售第一的寶座由綠地奪得。
萬科全年銷售2151億
昨日,萬科發布的《12月份銷售及近期新增項目情況簡報》顯示,2014年12月份公司實現銷售面積206.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50.3億元。全年公司累計實現銷售面積1806.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2151.3億元,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21.1%和25.9%。
記者查閱2014年萬科的銷售業績發現,除了在1月份銷售金額達到276.5億元以及10月份達到220.9億元之外,其他月份銷售額均在200億元以下。此外,與2014年12月份的250億元銷售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12月份的銷售額僅為109.5億元。
繼2014年11月份萬科新增6個項目后,萬科12月拿地環比大幅下降,僅新增兩個項目,分別為深圳地鐵紅樹灣項目,項目用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萬科擁有該項目49%權益,需支付權益款約45.30億元;珠海夏村S3地塊在建工程項目,項目凈用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萬科擁有該項目55%權益,須支付拍賣款約3.39億元。
記者注意到,按照相應權益計算,萬科擁有的上述兩個項目的凈用地面積合計3.94萬平方米。相較于11月份入賬的6塊土地,上個月萬科拿地塊數不增反降,而凈用地面積與11月份的33.53萬平方米相比,明顯大幅下滑。如果與2013年12月同期新增12個項目相比,拿地面積下降更為明顯。
2014年以來,萬科拿地都較為謹慎,而12月份萬科新增的兩個項目中,萬科均只占50%左右的權益。對于降息周期持續發酵后的房地產市場,萬科的拿地節奏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綠地坐上“老大”交椅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降息后萬科銷售額出現明顯回升,但是萬科國內房地產銷量第一的地位卻未能保住。
1月4日,在綠地上海總部,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向媒體宣布,綠地集團房地產主業2014年全年實現預銷售金額2408億元。可以看出,綠地全年銷售額超萬科約250億元,剛好相當于萬科12月份的銷售額。
綠地集團最后坐上 “老大”交椅,部分得益于其海外地產業務的發力。“未來5年,綠地將繼續保持全球經營戰略,多元化發展,全面提升自己跨國經營水平,到2020年企業跨國指數達到25%以上。”張玉良曾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綠地地產項目在建面積約750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00億美元。海外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美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根據百億房企銷售數據進行分析統計,2014年共有80家房地產企業躋身百億軍團,較2013年增加9家,銷售總額共計2.8萬億元,市場份額已近40%。
從銷售業績分布來看,這些百億房企分化出三大陣營:第一陣營囊括7家千億級企業,其中綠地、萬科雙雙邁入2000億元門檻,平均38%的業績增幅進一步拉大與其他千億企業距離;第二陣營為12家300億~1000億企業,除佳兆業外企業銷售額集中在400億~730億元間,距第一陣營有近500億元落差;而100億~300億企業最為集中,共計61家,競爭尤為激烈。前兩個陣營房企數量基本穩定,并普遍實現業績穩步或高速增長,第三陣營匯集眾多正由區域市場走向全國布局的房企,抵抗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尚有不足,所以成員組成最不穩定。
萬科總裁郁亮于2014年12月23日通過《萬科周刊》對外發布了一封題為 《勇敢探路堅定轉型》的公開信。郁亮透露萬科已完成了年度回款2000億元的目標,并表示萬科不再追求規模擴張。
“規模是一把雙刃劍。它意味著行業地位,意味著規模效應帶來的好處。但它往往也意味著更大的資源占用,意味著形成更多存貨的可能。而在白銀時代,過多的存貨,將不是財富而是負擔;魯莽的投資,將不是機會而是風險。”郁亮強調。
對于未來發展,郁亮表示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公司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