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宣布并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這意味著央行即將開放個人征信業務,但業界期盼已久的個人征信牌照仍未如期而至。
中國提供征信服務的“正規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根據2014年4月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稱,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共收錄近8.4億自然人和近1920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全年分別累計查詢3.4億次和1億次。
但其實業界已有多家從事民間征信業務公司,并一直期盼牌照,直至2013年公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對征信機構的設立條件、征信機構退出征信市場進行了規范,為業界牌照帶來曙光。
但是央行對企業征信、個人征信實施不同嚴格程度的管理。2013年底公布的《征信機構管理辦法》明確了個人征信機構從嚴、企業征信機構從寬的原則。
2014年8月,首批第三方征信機構獲批企業征信牌照,標志著中國征信體系建設迎來關鍵一步,之后央行共發布了3批企業征信牌照,共計34家。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家第三方征信機構獲得個人征信牌照,此次《通知》的發布,意味著個人征信牌照的發放有了較為明晰的時間表,“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
《通知》中首批劃定的八家機構分別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其中,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征信隸屬于騰訊集團,前海征信中心則是平安集團旗下,即馬云、馬化騰、馬明哲“三馬”旗下的公司均入圍首批名單,準備工作完備并獲批后,將可名正言順的采集、使用個人信用信息。
但在獲批之前,牌照管理還未落地。資深征信業人士也表示,《通知》僅表明央行開始正式受理申請,“定向邀請”名單上的8家機構遞交材料,尚未到牌照發放階段。
具體緣何上述八家機構入圍首批名單,北京一名征信企業負責人表示,從名單看試點意味較濃,“每家企業的優勢和劣勢都不一樣,針對的市場也不同。”但一旦持牌,機構將擁有同一個優勢:能夠高效率地對接公共部門的數據。
八家機構中,既有像鵬元、中誠信等傳統的征信機構,也有像騰訊征信等從事互聯網征信業務探索的機構。
騰訊財付通相關人士表示,由于獲取用戶的成本高、數據缺乏,很多草根用戶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信用服務,比如龐大的學生群體、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騰訊征信則可以通過海量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來預測其風險表現和信用價值,為其建立個人信用。
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負責人孔令強對騰訊財經表示,傳統征信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做個人征信各有優勢。在他看來,目前信息表明阿里、騰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自身的業務,這與信息來源第三方的標準不太相符。
此外,阿里、騰訊積累的主要是交易、社交數據,而中誠信征信則在積累有豐富的銀行信貸數據。孔令強表示中誠信征信也早已開始提供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服務,已有的業務中包括向地方銀行、電商平臺、P2P提供征信服務。
據悉,2014年有不少機構向央行申請了個人征信牌照,包括互聯網金融公司宜信,但宜信并未在此次名單之列。主打便民金融服務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拉卡拉則成為了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