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對手市場調研分析是目前各行業關注的話題數據分析,靈核網針對各行業了解現有產品的相關信息,從而借鑒于研發產品中。競爭對手調研分析應該有如下這樣步驟:
設定分析目標——競爭對手/同類產品;
將同類功能模塊或交互、外觀細節編組作表;
根據比較結果作進一步分析。
競爭對手和產品分析的框架
競品分析的內容
競品分析包含兩部分:競品各個維度下的特性羅列以及分析評價。
(1)特性羅列
以產品功能維度而言,我們需要將競品A具體哪些功能、競品B具有哪些功能一一呈現。這一部分是競品分析的基礎,或者稱之為分析評價的對象。
(2)分析評價
以交互設計的競品分析為例,依照一定的可用性評價指標,對界面布局、交互方式、動畫效果等進行分析評價。在李幸的博文《關于競品分析》中提到了競品分析評價有兩個方面:客觀和主觀,這種提法對競品分析的分析評價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或許我們在分析評價時已混在一起。客觀評價可以產生通常我們說到的數據,形式可以是很簡單的“是/否”、“有/無”、“√或×”評估法;或者是評分法,即依據不同的評測標準對競品打分;亦可以是描述法,將特性以比較的形式描述出來。
建議采用的方式為明確地將分析評價分為兩欄,一欄客觀描述,一欄主觀評價,這樣主觀評價可以作為客觀描述的一個補充。通常孤立地從操作體驗上很難評判哪種交互方式更好,因為還涉及到一些產品層面的考慮。故我們可以另起一欄來交代交互設計師所建議的處理方式,并說明理由。這一點對于競品分析而言也至關重要。
延伸開來說,競爭對手分析是產品創新的基礎,而不是枷鎖。并不是競品有的我們就得有,也并不是競品沒有的我們就一定沒有。恰恰應該是從我們的產品定位出發,在對競品的分析中來明確我們需要做的、能做的以及如何做。
競品分析的階段
做競品分析之前,需要先明確目的。無論是為了對戰略有個整體的把握還是為了瞄準某一具體設計問題(為戰略或設計提供依據),都需要估計一下它將如何整合到整個產品研發過程中、并明確它們的使命。
競品分析的4個階段:
(1)用戶研究階段。將競品分析作為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的參考。
(2)概念模型或內容模型階段。基于競品分析構架模型,這個階段的競品分析傾向于功能分析、邏輯框架。
(3)設計階段(即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競品分析針對非常具體的設計問題,將其當作設計的源泉,并以此作為設計的依據。
(4)可用性測試。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對于上文的陳述,個人對部分并不贊同。我們主張在產品研發之初進行詳盡的競品分析,并形成競品分析文檔。深入的競品分析文檔可以作為產品組各職能成員溝通的基礎,讓大家在產品認識上達成更廣泛的共識,更加有利于產品研發。
目前靈核網所倡導的量化競品分析,實質上是指全面、深入、細致的競品分析,旨在督促交互設計師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競品,進而很好地將一些結論內化到自身的產品設計當中來。
細致的競品分析是一項較花時間的工作,據實際經驗估計,一份詳細的交互設計競品分析,需要花費一個周的工作日。故根據不同的項目大小,可以選擇適當的競品分析程度。(競品分析程度取決于競品數量、所選維度及評測標準的細化程度。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