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深圳,北部坂雪崗大道與中興路交界處,有一塊2萬平方米的空地。隔壁小賣部的老板說,這里曾是木材儲運場,常有大車進出,現出入口已被封死。這是深圳市茂興置業有限公司(下稱茂興置業)“坂雪崗安居房項目”地塊之一。
為該項目提供融資的,是中科創金融控股集團(下稱中科創)所控制的“深圳市中科國富華泰投資管理合伙企業”(下稱國富華泰)。該有限合伙基金于今年6月開始對外募資,預計規模2.8億元,按存續期、出資額的不同,收益為12%至14.5%不等。
從推介材料看,這是一個普通的地產私募基金,通過控制項目公司茂興置業的股權來控制風險。工商資料卻顯示,該基金并未拿到茂興置業的股權。
事情遠不止此。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掌握的一份《股權及項目轉讓協議》,去年6月,茂興置業連同“坂雪崗項目”已被轉讓給中科創的關聯公司。這意味著,早在基金募資前或者說對外募資的同時,該項目可能已是中科創的囊中物。
這是一單風控瑕疵的業務,還是一次高風險的“自融”?此前中科創的P2P、地產私募基金均被媒體質疑項目真實性,此宗有限合伙又有何內情?
有限合伙產品硬傷
官網資料顯示,中科創金融控股集團成立于2004年,總部位于深圳,注冊資金2.11億,凈資產10.3億。創始人張偉軍人出身,行事低調;但去年中科創5次舉牌新黃浦,并成為新黃浦、天目藥業第一大股東,在資本市場廣受關注。
目前,中科創旗下有財富管理、私募基金、網絡融資、小貸和擔保等業務板塊。其中私募基金主要由子公司“深圳市威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威廉金融)統籌。國富華泰基金正是威廉金融操盤的產品。
該有限合伙基金由威廉金融擔任GP(一般合伙人),投資者持有LP(有限合伙人)份額;基金與威廉金融分別持有深圳市利迅泰置業有限公司(下稱利迅泰)50%的股權,后者全資控股茂興置業,間接擁有坂雪崗項目所有權。有限合伙到期時,由威廉金融回購LP份額,實現投資者退出。
該基金還作了內部分級,優先級給投資者,劣后級由“深圳市利迅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買入。該公司法人代表邱德勝,與利迅泰的法人代表同名。
有資管人士認為,這一交易結構不尋常:“資金進去一般是完全控股項目公司,但這里是持股項目公司的母公司,隔了一層,而且是跟威廉金融各占股50%;其次,回購一般由融資方或其關聯公司完成,但這里是由威廉金融完成。”
如果威廉金融僅充當資管機構角色,撮合資金與項目,怎會如此深度地介入交易?
更離奇的是,推介材料所謂“利迅泰全資控股茂興置業”與工商資料不符:后者顯示,茂興置業的唯一股東為“深圳市茂興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茂興投資),股權最終掌握在李俊、王宏偉兩個自然人手里。
“明股實債一定要做股權過戶,否則沒有控制力。”前述資管人士說,如果錢給了融資方,控制權卻沒拿到,利迅泰與茂興置業之間會出現危險的空白環節。
神秘的轉讓協議
如何解釋國富華泰的瑕疵?一種可能是,工商注冊資料并未真實反映上述公司的關系,中科創、威廉金融、利迅泰、茂興置業之間存在完整的控制鏈條。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一份《股權及項目轉讓協議》復印件,2013年6月7日,茂興投資決定將全資子公司茂興置業(連同坂雪崗項目)作價2.5億元,轉讓給“深圳市金暉盛泰投資有限公司”。
根據工商資料,“金暉盛泰”為利迅泰的前身,成立于2013年5月21日,像是專為受讓股權而設,其股東是威廉金融和自然人邱德勝。該公司于去年11月更名為利迅泰。
若前述協議進展順利,則利迅泰在去年就取得了茂興置業100%的股權。這意味著,威廉金融持股利迅泰,并不是為了控制坂雪崗項目,而是雙方本就有股權關系。這樣的持股鏈條與國富華泰的推介材料相符,但不能解釋與工商資料的矛盾。
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利迅泰與茂興置業之間存在控制關系,說明國富華泰的風控沒有落空;但融資方、擔保方、發行人都是中科創的關聯公司,是典型的自融行為,亦蘊含風險。
“自融本身不是問題,大型開發商也會有自己的私募基金。”某私募地產基金人士說,“但一是自身有資質和能力,二是要如實披露。”而中科創體系中尚無地產運作板塊,推介材料對利迅泰作為關聯公司的身份亦無著墨;一旦產品出險,投資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前述人士認為,從舉牌新黃浦可看出,中科創對地產有所圖謀,而利迅泰可能作為地產運營平臺來培養。在取得房地產業務資質前,直接收購類似茂興置業這種成熟的項目公司,是其切入行業的捷徑。
記者致電并去函中科創,詢問國富華泰基金所涉疑點,至發稿時止未得到對方回應。